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案例 语文教案高二案例(11)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 , 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 , 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 , 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 , “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 , 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 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 , 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 , 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 , 为了澄清认识 , 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①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 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 。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 。有一段时间 , 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 , 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 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 , 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 , 成“且介” , 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 , 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
三、文章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 , 本文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 , 本文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么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 , 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 , 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文章 , 非常的安全保险 。
带着这三个问题 , 请同学们将文章浏览一遍 。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文章思路 , 研读文章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 , 放出眼光 , 自己来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 , 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 , 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 , 用排除法的方法 , 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
学生讨论 , 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 , 或送去主义 , 或听凭送来 , 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
所以 , 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 , 在这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 , 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_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 , 反映出一味的送去 , 最终会无物可送 , 
②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可以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 , 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 , 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开篇 , 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 , 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 , 分析其深刻内含 。
后果——亡国灭种 , 祸延子孙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非常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 , 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①“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