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案例 语文教案高二案例( 七 )


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 , 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 。从闭关锁国到投降_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 , 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 , 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 , 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 , 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 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 , 我敢说 ,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 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 , 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 , 大家互相补充 , 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 。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 , 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 。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
(五)重读第3、4两段 , 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 。(出示投_)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 , 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 , 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 , 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尼采;只是给与 , 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 , 发了疯 。送去主义;只想送去 , 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
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 , 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
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 , 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 , 不是“丰富” , 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 , 而是媚外求宠 。一味地送出去 , 当然是坏事情 。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 , 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 。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 , 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 , 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 , 说明“拿来”的必要 。)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 , 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 , 看看是否通顺 , 自然 。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 , 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 , 或存放 , 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 , 主人是新主人 , 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 , 勇猛 , 有辩别 , 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 ,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 没有拿来的 ,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 , 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
本段总结了全文 , 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 , 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
五、理清全文思路 。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 , 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 , 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 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 , 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 , 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 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 , 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