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案例 语文教案高二案例( 六 )


学生阅读 。教师指名回答 。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 , 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 , 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 。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 , 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 , 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
学生阅读 , 分组讨论 , 全班交流 , 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 , “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 “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 “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 “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 , 是纯粹的糟粕 。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 , 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 , 身体垮了 , 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 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 , 但鸦片作为药用 , 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 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 。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 , 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 , 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 , 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 , 不能多读 , 也不能少读 , 要恰如其分 。(“只要有养料 , 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只送到药房里去 , 以供治病之用 , 却不弄‘出售存膏 , 售完即止’的玄虚 。”)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 , 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 , 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 。(回答第9段第1句 , 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 。“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 , 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 , 在笔记本上填好下列表格 。(出示投_)
指名回答 。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 ,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 逃避主义;昏蛋 , “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 , 盲目排斥 , 虚无主义;废物 ,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 投降主义 。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 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 , 但是 , 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 , 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 ,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 , 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 , 发表见解 , 教师总结 。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 , 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 , 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 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
学生阅读、思考 , 教师指名回答 。
(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
重读第1段 , 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
学生阅读、思考 , 教师指名回答 。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 , 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