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设操作活动 , 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 。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 , 具体做法是 , 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时 , 先设疑: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全等三角形纸片拿出来 , 利用手中的三角形纸片都能够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分小组讨论 ,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有的学生拼出了矩形 , 有的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 , 还有的学生拼出了菱形 , 这时就可以给出我们学习的平行西边性的课题 。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在讲解菱形、正方形、梯形这几节内容时 , 由于我们之前做过拼图实验 ,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实践证明 ,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掌握非常好 , 在平时测试考试中很少同学在平行四边形的证明题上出错 。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4、换位思考 , 体验学生的思考方式 , 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维的误区 , 从而强化对正确数学知识的理解 。
我想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 , 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 , 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 , 顺着学生的思路 , 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 , 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例如:我在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 , 我想让同学理解 , 判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 , 但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 , 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 , 我想教会学生此题的分组方法可以是一、二项一组 , 三、四项一组 , 或者一、四项一组 , 二、三项一组 , 但是此时有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 , 他们认为一、三项一组 , 二、四项一组也行 , 我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好 , 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 , 板演了他们的做法 , 当要继续往下分解时 , 学生却发现不能分解了 , 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 , 纠正了学生的思维错误的同时 , 让学生总结正确分组的依据 , 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 , 我感受到了体验教学给我的学生带来的好处 。首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 养成了较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我在讲《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 , 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了“先观察再猜想最后验证”的数学思想 , 当我讲到正方形时 , 我让学生考虑如何用图形来验证测想 , 班级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选择题时有意识进行猜想 。最后 , 学生的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
通过尝试让学生体验性学习 , 我有了一定的收获 , 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我的教学观念 , 对于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学生体验获得有了一定的认识 , 但是我也不能对接受式学习全盘否定 , 有些知识还需要接受式学习 。另外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把握好课程标准 , 吃透教材 ,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 在体验性学习过程中 , 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尽可能能力参与到体验性学习中 , 能从中有所收获 , 得到自信 。这也是我们共同要达到的目标 。
数学教师工作感悟600字2
20__年9月12日和16日 , 邹平县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课在我校举行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 , 我观摩了来自不同学校的10节数学优质课 , 每位参赛老师在课堂上各具特色 ,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使我充分感受到了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创设符合小学生行为特点的学习情境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 , 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 , 在教《角的认识》一课的老师 , 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角 , 教师创设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 , 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 , 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教师趁机让学生指一指教室里的角 , 学生则兴趣盎然 , 跃跃欲试 。在找出角之后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角” , 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尖尖的、有两条直直的线 , 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这位教师清晰的思路 , 精美的课件 , 简要的讲解 , 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小的张慧娟老师执教的是《方向与位置》 , 课前交流后 , 老师立即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老师第一次来开元小学 , 迷路了 , 分不清方向 , 哪位同学能帮帮老师?此设问不仅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 而且调动了小学生乐于助人、好动好奇的心理 , 孩子们的“帮”意很浓 , 却掉进了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圈套”里 , 让孩子们一步一步走向本课的的学习目标 。此种情景的设置 , 让学生在“助人为乐”中学到知识 , 不可谓不巧 。由此我也认识到 , 教师的设问 , 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 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教学 , 这种设问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 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 , 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 , 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
推荐阅读
- 2022年幼儿园大班教师工作总结与反思 2022幼儿园大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格式
- 学校教学工作总结2022 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 幼儿教师教育心得感悟500字 幼儿教师教育个人心得感悟
- 2023南京市及各区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指定医院+体检时间
- 栖霞区教师资格认定 2023南京栖霞教资认定第一轮时间安排
- 2023南京玄武教师资格认定时间 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教资认定
- 工作中和同事如何相处
- 八师石河子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告家长书
- 大学生赚钱的方推荐 适合学生赚钱的工作有什么
- 2023南京教师资格认定报名时间+现场确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