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作文优秀范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六 )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
最新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文5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 , 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 , 理解景中寓情 , 情中显志的特点 , 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 , 解题 。
2、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 , 盛行于宋 , 配乐歌唱 , 句式不齐 , 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 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 , 逐渐跟音乐分离了 , 成为诗的别体 , 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 , 其段数、句数、韵律 , 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 , 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 , 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 , 有人作诗咏其事 ,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 ,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 湖南、广东等地农_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_动 。同时 ,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 ,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_动讲习所 , 在长沙停留 , 重游橘子洲 , 写下这首词4
4、教师范读课文
5、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è
6、指定2-----3名学朗读课文 , 教师指导 。
7、布置练习: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
第二课时
1、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2、解释分析课文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 , 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 , 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 , 指深秋有寒意 , 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竟自由 。
一个“看”字 , 总领七句 , 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 , 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 , 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 , 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 , 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 远近相间 , 动静结合 , 对照鲜明 。这七句 , 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 , 准备了气氛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 , 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 , 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 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