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状态”的概念,强调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
②给出“的移动”概念,强调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 。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 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发生移动 。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 。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
2.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温度对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 。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 。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
2.关于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 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的有关计算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
情感目标:结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所研究的问题 。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的概念 。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的概念的实质 。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
回忆,思考并作答 。
【板书】一、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
准确掌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提问】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
讨论并小结 。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推荐阅读
-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 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
- 上坡雾的成因 城市光化学烟雾的成因?
- 初三化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初三化学的实用教学总结
-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课题教学设计
-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研组教学设计
- 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二化学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
- 化学老师教学总结怎么写 化学老师教学总结
-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 生粉叫什么名字 生粉的化学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