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的观点 。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 。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 。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 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 。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的观点 。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研究的课题 。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 和 尽可能多地转变为 ,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研究的问题 。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的观点 。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
又如 ,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 。最后得出: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限度) 。并指出某一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 。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 。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
“影响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就会发生移动 。同时指出,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
压强对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移动的影响 。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
“影响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
推荐阅读
-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 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
- 上坡雾的成因 城市光化学烟雾的成因?
- 初三化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初三化学的实用教学总结
-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课题教学设计
-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研组教学设计
- 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二化学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
- 化学老师教学总结怎么写 化学老师教学总结
-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 生粉叫什么名字 生粉的化学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