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四 )


6、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 , 比如动手的作业 , 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
7、作好组内教研 , 交流教学心得 , 向有经验的老教学请教 。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4
新的学年开始了 , 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数学教学 ,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 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 特定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任教一年级三班和五班两个班的数学 。两班共有学生80人 , 这些学生都来自县城及各乡镇幼儿园 , 所以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通过这几天的交流 ,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具有初步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和问题意识 , 具有了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 , 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 。但是 , 小孩子天真、活泼、好动 , 缺乏一些上课的常规意识及纪律常识 , 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 如上课做小动作 , 不主动回答问题、随便下座等 。因此 , 本学期不仅要学好数学知识 , 还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这册教材的数与代数领域 , 首先联系实际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 , 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在此基础上 , 认识11——20各数 , 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 , 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除此之外 , 还安排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 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二是把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 , 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 , 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内的一些问题 。
空间与图形领域 , 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 , 认识长短、高矮、宽窄、厚薄 , 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另一方面 , 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圆柱和球 , 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再一方面 , 结合具体情景 , 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
统计与概率领域 。一方面 , 通过“分一分 ”初步学习把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另一方面 ,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 , 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 , 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 体会统计的价值 。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教材注意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 , 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 , 联系现实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 。全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 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找找周围的数》《大蒜有几瓣》 。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 , 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 ,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 , 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 , 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
2、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 , 理解数的意义 , 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 , 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 , 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
3、结合具体情境 , 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 , 进行初步估算 , 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 并与同伴交流 。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 ,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通过算法多样化 , 体会优化思想 。
4、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 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 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 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
5、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