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健康小知识,骨科知识: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骨健康( 三 )


也就是说,双手和双脚的骨头数量共为106块,占人体骨骼总数的一半以上 。3、多根肋骨,影响健康 。
大部分成年人有24根(12对)肋骨,但每500人中会有一个人的肋骨比别人多一条,这根肋骨被称为颈肋 。它生长在颈部的底侧,正好位于锁骨上方 。
颈肋可能会对血管或神经造成挤压,诱发胸廓出口综合征,表现为肩部或颈部疼痛、肢体感觉丧失、血液凝块等 。4、舌骨是最“孤单”的骨头 。
舌骨是喉咙中一块马蹄型的骨头,它位于下颌与甲状软骨之间 。舌骨是人体中唯一与其他骨头不相连的骨骼 。
由于它所处的位置,舌骨可以与喉和舌头协同工作,组成人类的发声系统 。5、“骨瘤”是人类已知最早的肿瘤 。
骨骼是由活性细胞构成的,与人体内的其他细胞一样,骨骼细胞也易发生病变,导致肿瘤,甚至癌症 。骨瘤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
2013年,科学家在穴居人的肋骨中发现了距今12万~13万年前的骨瘤,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肿瘤 。6、第一只假体由古埃及人发明 。
大约在3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第一个具有实用功能的假体——人造大脚趾 。安装假脚趾的埃及人走路很接近健全人 。
7、骨骼并不是人体内最坚硬的物质 。骨骼的强度和刚性都很高,能承受很大的外力;骨骼比钢铁还要坚固 。
但它们并不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物质 。最坚硬的是牙釉质,这种物质能对牙冠起到保护作用,它的高强度是因为它拥有的高浓度矿物质,特别是钙盐 。
8、人并不直接控制骨骼 。当人们移动胳膊、腿和其他身体部位时,并不是因为神经系统告知自己的骨头要移动,而是告知了与骨骼连接在一起的肌肉去移动身体部位 。
9、人类掌握骨折康复术已超过3500年 。据《临床骨科及相关研究期刊》2009年发表的一项文献回顾显示,早在约公元前1600年,古埃及人就懂得了如何处理骨折 。
肾虚宜食物品肾虚者宜吃下列食物 。
芝麻 甘平,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 。如《本草经疏》中就曾记载:“芝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补肝肾之佳谷也 。”
尤其是肾虚之人腰酸腿软,头昏耳鸣,发枯发落及早年白发,大便燥结者,最宜食之 。粟米 又称谷子、稞子 。
能补益肾气 。《名医别录》及《滇南本草》中都说到“粟米养肾气 。”
明·李时珍还说:“粟,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 。” 豇豆 又称饭豆、长豆 。
性平,味甘,能补肾健脾,除脾虚者宜食外,肾虚之人也宜食用,对肾虚消渴、遗精、白浊,或小便频数,妇女白带,食之最宜 。《本草纲目》曾这样记载:“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生精髓 。”
《四川中药志》也说它能“滋阴补肾,健脾胃,治白带,白浊和肾虚遗精 。” 牛骨髓 有润肺、补肾、益髓的作用 。
《本草纲目》说它能“润肺补肾,泽肌,悦面” 。对肾虚羸瘦、精血亏损者,尤为适宜 。
狗肉 性温,味咸,除有补中益气作用外,还能温肾助阳,故肾阳不足、腰膝软弱或冷痛,食之最宜 。《日华子本草》认为: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功 。”
《医林纂要》亦云:“狗肉补肺气,固肾气 。”清代医家张璐还说:“犬肉,下元虚人,食之最宜 。”
下元虚者,即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是也 。羊骨 性温,味甘,能补肾强筋骨 。
《饮膳正要》认为:“羊尾骨益肾明日,补下焦虚冷 。”《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脊骨补骨虚,通督脉,治腰痛下痢;羊胫骨主脾弱,肾虚不能摄精,白浊 。”
唐代《食医心镜》还介绍:“治肾脏虚冷,腰脊转动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烂,空腹食之 。”对肾虚劳损,腰膝无力怕冷,筋骨挛痛者,最宜食之 。
猪肾 性平,味咸 。唐·孟诜认为猪肾“主人肾虚” 。
《日华子本草》说它“补水脏,治耳聋” 。水脏者实指肾脏而言 。
故凡因肾虚所致的腰酸腰痛、遗精、盗汗及老人肾虚耳聋耳鸣,宜常食之 。淡菜 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 。
《随宜居饮食谱》中说它“补肾,益血填精” 。《本草汇言》亦云:“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此物本属介类,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善治肾虚有热 。”
所以,凡肾虚羸瘦、劳热骨蒸、眩晕盗汗、腰痛阳痿之人,食之最宜 。干贝 又称江珧柱 。
性平,味甘咸,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清代食医王孟英认为:“干贝补肾,与淡菜同 。”《本草求真》中也说它能“滋真阴”,实则指滋补肾阴之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