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研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 , 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 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 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
3、厚积薄发 , 进行说话训练 。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 ,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
教学过程:
一、_导入 , 抓主线
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 , 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 , 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 , 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 , 引你走向黎明 。”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
3、指读课文 , 回答问题 , 师板书:中华不振 。
二、精读课文 , 知因果
(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 , 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
2、组内交流
(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 , 老师相机处理哪里)
1、品读词句 , 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 ,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 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 , 体会中华不振 。
一问才知道 ,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 , 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 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 , 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 , 感受中华不振 。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 , 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 , 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 , 感受中华不振 。
训练:
(1)展开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 , 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 , 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谈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 , 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这样的欺凌是一种什么感受?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 , 在外国的租界里 , 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 。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 , 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 , 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 , 也不敢去反抗 , 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 , 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
训练:
(1)修改句子
“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什么句子?改成陈述句 。
(2)比较句子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 , 在外国的租界里 , 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②微观的中国人读紧握着拳头 。但是 , 在外国的租界里 , 谁都不能怎么样 ,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 , 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 , 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
(3)感情朗读 , 读出愤怒与无奈 。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 , 周恩来背着大伯 , 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 , 热闹非凡 ,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
●这段话主要让学生体会“闯进” , 在中国人的地盘还要闯进来 , 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
(教师相机处理1~6段)
导语:其实 , 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大伯就告诉他租界地没处说理去了 , 同学们 , 你们现在能体会到大伯当时的心情吗?分角色朗读对话 , 想象该如何去读!
推荐阅读
- 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 九年级字词字音整理汇编
- 2022年辽宁语文作文范文 2022年语文议论文作文范文
- 中考满分议论文600字 语文满分议论文600字范例
- 2022年植树节活动主题 2022小学植树节活动主题方案
- 小学植树节活动方案活动总结 小学植树节活动方案
- 2022高考语文写作素材积累 2022高考议论文作文写作素材
- 语文议论文作文800字高中 语文议论文作文800字
- 最新小学智慧与勇气议论文作文
- 篮球场标准场地尺寸 小学篮球场的标准尺寸是多少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四年级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