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感情朗读,读出愤怒与无奈 。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
●这段话主要让学生体会“闯进”,在中国人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
(教师相机处理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大伯就告诉他租界地没处说理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能体会到大伯当时的心情吗?分角色朗读对话,想象该如何去读!
2、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
3、资料补充,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教师出示资料:1885年,上海的黄浦公园在租界内建成后,便在公园门口竖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民间将此概括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
●这是对一个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华不振的有力证明 。
4、正是目睹了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你们再铿锵有力地说一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
(发散思维、语言训练)你想为而读书? 。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备课教案6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
2、理解诗题 。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
4、理解前两句 。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
5、理解后两句 。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 。教师补充小结 。
推荐阅读
-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教案范文
- 四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备课教案苏教版上册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 四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教师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名师备课教案
- 四年级语文授课同步教案苏教版指南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授课经典教案
- 四年级语文课文的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语文课文的知识点
- 四年级的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的语文知识点
-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