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六 )


在朦胧的月光下,一群仙女正在荷塘中忘情地沐浴 。当她们从水中升起,那凝脂似的肌肤,美妙的曲线,便无邪地展现于天地之间,成了碧波之上、淡月之下最美的造型 。
当她们霓裳再披,云鬓重整,香腮新荔,一个个或袅娜或羞涩,更显得风情万种 。而后,她们便轻摆柳腰,款舒柔臂,翩翩起舞 。那舒展的荷叶是她们撒开的舞裙?那娇美的荷瓣是她们迷人的笑靥?那脉脉的流水是她们含情的眼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 曹植《洛神赋》)这时微风拂来,从她们温馨的呼吸里,从她们飘举的衣袂中,送来缕缕幽香,是那样沁人心脾,如同天宫的仙乐一般 。真是“风吹仙袂飘摇举,犹是霓裳羽衣舞” (白居易《长恨歌》) 。这时,舞池上的光线恰到好处,星月为灯,光与影浓淡适宜,疏密有致;而且,就从光与影和谐的组合里,透出一种无声的天籁,如同梵婀玲上名曲响起,仙女们舞得更欢了 。而四周,柳树、蝉、蛙,都是最好的观众,蝉唱蛙鸣是在为她们伴奏喝彩,隔着薄云,月亮也瞪大了她的眼睛 。
不久,她们便甜甜睡去,月光下,轻纱底,是一个安详美妙的梦境 。不知是仙女梦为荷花,还是荷花梦为仙女?
第三阶段写联想与向往
审美的高级阶段是产生联想,感物联类,以致“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也就是所谓“神思” 。虽然上文说的象外之象,即心象也是一种联想,但它是对于此情此景的联想,是“栖形感类” [ (东晋?宗炳《画山水序》)以异证同的美感体认;而神思飞越,突破时空的限制,却是由此情次此景通向彼景彼情,是由同至异的审美拓展,标志着审美过程到了更高一级的阶段 。文中对于江南采莲情景的联想就是此类 。作者由眼前荷塘想到江南采莲,由此时此景回溯到古代诗文六朝盛事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前的审美活动又引发了新的审美需求 。作者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就透露出作者在欣赏静谧之美后,又产生了对“热闹”之美的向往,因而下文的忽然想起,就不是没有来由的了 。之所以是“忽然”,还在于这种联想是起于不知不觉间,并非有意为之 。反映出这种想法是出自“本我”,是内心深处真情的流露 。作者感叹“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反证了他的向往之切 。对于作者的向往与向往之境,应作正面的评价: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人间和乐的珍贵图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寄托着作者对美的追求与社会和谐的理想 。
最后一境是幽独之境 。它表明作者的联想还在展开,思考还在深入:采莲(恋)的“妖童媛女”们后来怎么样了?他们的情意能持久吗?于是想到了《西洲曲》里的采莲故事 。
西洲女的真挚爱情为前面的和乐之境作了最好的注解,它说明作者所向往的和乐之境,底蕴应是人情的纯真 。而不是什么浅薄的热闹,浮浪的嬉戏,作者向往它们,并非出于低俗的情趣 。
由步入幽僻之境到获得心境的虚静,由虚静“去累 而至“自由 ”,然后投入全身心的审美活动,“澡雪精神”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舒张性灵,直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至美的境界,这便是本文的思路历程 。当然,这是就本文的主要内容——审美过程而言,如果变换角度,会有另外的解读,但那已不是我这篇文章所谈的内容了 。
《荷塘月色》的“不宁静”
“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文眼 。朱自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我们看这篇文章是写于一九二七年的,二七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可真“不宁静”,各种外国势力,许多军阀割据,还有新生的革命力量,整个中国的命运,真如雾里看花,不知道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作为一个“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对中国命运和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但他毕竟是一个知识分子,没有政治家的慧眼,也没有革命家的胸怀 。他看不到中国的前途和希望,于是便有内心深处的“不宁静” 。面对着中国社会的这种现实,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选择了一条躲避的道路,躲开了喧嚣的白天,躲开了纷乱的现实,选择了幽静的夜晚选择曲折的荷塘 。这里没有“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也没有“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这里只有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宁谧,虽然有一些蝉声和蛙声,但那只能是“鸟鸣山更幽” 。在这里他的心情宁静了,祥和了 。在这里他的思想自由了,驰骋了 。但这样的环境并不理想,因为它始终显得有些沉闷,缺乏一种生机,于是便不由得“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种“菱歌泛夜,嬉戏钓叟莲娃”的环境,那种渔歌互答,游梭往来的场景,显得热闹而又和平,怎不令人惦念呢?与其说作者在寻找一种躲避“不宁静”的方法和环境,不如说是作者在探求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希望中国的将来会是一个和平安详人人快乐的“桃源”世界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是不容幻想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作者的幻想还未十分停当,却已走出了荷塘,一切似乎都很宁静,“连妻和闰儿”也都睡熟 。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只有独醒的诗人犹自探求思索,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寂寞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