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2021年份语文教案优质样板归纳( 九 )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
教师小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活动:
一、问题导入(学生眼中的秋天的特点,思考游子眼中的秋天,一起走进《天净沙·秋思》去寻找答案 。)
二、文体知识介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马致远,元代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听读、齐读感知文意
四、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 。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
思考:写“枯藤老树昏鸦”意图何在?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
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 。小桥下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一缕缕炊烟飘出屋外 。这句为下文埋下伏笔,并与最后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
思考:“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
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 。
烘托游子思家之情 。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 。萧瑟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他骑着孤独的瘦马,独自走在羊肠古道上 。
思考:“古道西风瘦马”作用何在?
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 。
(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
(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在萧萧秋风中传来寒鸦的声声哀鸣,太阳已经落山了,昏鸦还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他,眼前突然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缕缕的农家小院,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悲痛欲断肠 。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