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2021年份语文教案优质样板归纳( 八 )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
7、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
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8、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
9、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 。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