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来历及习俗( 三 )


文章插图
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 。心为阳脏,主阳气 。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便可预防心病发生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立夏前后 ,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 。天文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 。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 。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 。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 。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 。”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 。《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 。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 。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 。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
饮食补脾护心
立夏过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就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 。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
吃果蔬平心气
由于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所以也是温度转热的开始,气温一热人的火气难免上扬,常常会出现心浮气躁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平常保持好的饮食规律,多吃水果蔬菜之类,少吃肉类,这样有助于平静心气 。肠胃不好的人,绝对不可以吃冰镇水果,最好是选择多吃一些凉性或温性的水果,反季节的水果尽量少吃 。凉性的水果包括:梨(肠胃不好的少吃)、香蕉(不要空腹吃);温性的水果有:苹果(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吃的一种最好的水果,营养也较好)、柠檬、西红柿(胃酸过多者少吃);容易消化的瓜类、水梨、苹果等也不错 。
养心脏加午休
到了夏天,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当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 。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所致 。此时人们不仅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 。因此,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