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 , 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 , 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 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 。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 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 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 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 , 已有较大飞跃 , 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 , 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 , 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 , 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 , 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 , 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 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 。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 , 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 , 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 , 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 , 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 , 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 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 。
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 , 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 , 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 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 , 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 ,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 , 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 , 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 , 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
“认识地球”一节 , 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 ,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 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 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 。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 , 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 , 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 ,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 , 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 ,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 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 。通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 , 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 , 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
“世界的地形”一节 ,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 , 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 , 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 , 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 。
“海陆变迁”一节 , 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 , 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 , 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 , 从假设到推理 , 再到实践验证 , 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 。而魏格纳的事迹 , 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 。
推荐阅读
- 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 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新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六年级上册 新学期数学六年级教学计划
- 七年级英语教师教学计划 中学数学七年级教师教学计划
- 高二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师通用教学计划
- 八年级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课堂教学计划5篇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 地理线上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地理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七上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教师通用教学计划
-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数学课程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