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冬季天气寒冷,许多人在这个时候都非常容易患上感冒或者是出现能量消耗过快等情况,所以许多人冬天的时候都会格外注意给自己的身体进补,例如不少人就会食用一些非常营养健康的食物调养身体 。那么冬季如何进补?冬季进补的食物有哪些?
冬季进补的最佳时间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 , 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便源于此 。
中医认为,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 。
冬季进补的最佳食材
1.枸杞:养肝明目
冬季是补肾的好季节,而枸杞是补肾佳品 。枸杞性味甘平,归肝、肾经,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对肾脏和肝脏都是宝 。在空气干冷的冬季,眼睛易干涩、流泪,常吃枸杞还能缓解这些症状 。
一般来说 , 健康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约30颗)枸杞比较合适 。枸杞最适合煮粥或煲汤,可将它和大枣、山药等搭配 。嫌麻烦的话,还有一种简便吃法,即早晚嚼食 , 营养成分的吸收更充分 , 但嚼枸杞时要注意控制数量,最好减半(15颗左右),否则易滋补过度 。枸杞补肾益精作用明显,民间流传有“君行千里 , 莫食枸杞”的谚语,欲望亢进的人不宜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用量 。
2.大枣:补中益气
大枣对身体好处不少,民间有“一日吃仨枣,一生不显老”的说法 。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是冬季上佳的滋补品 。它富含铁元素 , 可促进血液循环 , 病后体弱、贫血患者以及冬季手脚冰凉的女性都适合用大枣调理身体 。建议把红枣在铁锅里炒黑后泡水喝,可治疗胃寒、胃痛 。红枣水里加入桂圆 , 可作为茶饮,有补血、补气的功效 。
值得注意的是 , 脾胃虚弱者生吃红枣会分泌过多胃酸,导致胃痛,因此不妨做熟了再说,可取红枣几颗、黑木耳一把、冰糖适量,熬制黑木耳红枣补血汤,或用红枣、当归、糙米熬粥 。红枣虽好,但枣皮纤维含量很高 , 不易被消化,一次吃太多容易胃胀,建议适量食用 。
3.当归:活血祛寒
天冷时食物能帮人体御寒,18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就有一款特别适合寒冷季节食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 , 主要成分之一当归,被历代医家誉为“血中圣药” 。当归性温,入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 。当归并非只适合女性使用 , 凡是血虚、血瘀的病人,表现为血虚头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跌打损伤、皮肤感染、血虚肠燥便秘、虚寒腹痛等,都可一试 。
这款汤中当归有两个搭档,生姜能温中散寒 , 发汗解表;羊肉则性质温热 , 温中补虚,是老少皆宜的食物 。三者配合起来,可温中补血、祛寒止痛 。体质虚寒、容易长冻疮的人可在冬天将此汤作为药膳日常食用 。当归虽适用范围广,但对火大的人、湿气所致胃胀、腹胀以及长期腹泻者并不适合 。身体壮实的人,若仅为保健 , 也不要随意食用当归 , 否则容易上火,防病不成反致病 。
4.白萝卜:去火化痰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十一月萝卜赛人参” 。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 。中医把肺看做“娇脏”,是外邪首先侵袭的地方,立冬后需特别呵护 。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归肺、胃经,对肺胃有热、痰多、气胀食滞、消化不良、大小便不畅的人尤其适用 。在食用上,它有两个最佳搭档:如想发挥止咳效果,就将白萝卜和冰糖搭配,共同达到除痰润肺、和中止咳的作用;如想抑制咽喉发干、疼痛的症状,可把白萝卜与青果煎煮后当茶饮 , 能很好地缓解肺胃热盛引起的咽喉肿痛 。
需要提醒的是,白萝卜性凉,脾胃虚寒、慢性胃炎、胃溃疡、大便偏稀者不宜大量食用 。另外 , 萝卜不宜和“补药”同食,因其有下气、消滞作用,行气太过容易破气,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人参、黄芪等补气类药物的吸收 。
5.红糖:化瘀散寒
冬季强调温补,红糖性温、味甘,入脾经,能“温而补之,温而通之 , 温而散之”,具有化瘀散寒、暖胃健脾、缓解疼痛的功效 。对体寒虚弱、造血功能下降的老人,尤其是大病初愈者,红糖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是物美价廉的补品 。而且,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保留较多维生素和铁、锌、锰等矿物质,营养价值较高 。
红糖与不同食物搭配,可达到不同的保健功效 。比如,用红糖煮荷包蛋,可使鸡蛋和红糖营养互补,让人面色红润,有精神;用红糖泡桂圆干服用,对改善睡眠有积极作用;熬粥放点红糖 , 有益气养血之效 。
值得提醒的是 , 红糖应根据季节变化来应用,现在正值冬季 , 可适当多用,但每日摄入量仍要控制在别超25克,到了夏天则要减少用量 。
6.黄芪:益气固表
冬日里 , 天气骤寒 ,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随之而来,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畏寒怕冷的人也需增强体质 。中医认为 ,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黄芪向来被认为是益气固表的能手,其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 , 尤其擅长补气,非常适合上述两类人服用 。黄芪有“补而不腻”的特点,适当服用有助增强体质,缓解乏力 。
黄芪的用法比较多,可与各种肉类搭配 。黄芪瘦肉汤可暖中祛寒,提高抗寒能力;黄芪炖牛肉可益气补肺,养心安神;黄芪炖鸡汤适合脾胃气虚、肺气虚弱的人,对缓解产后体虚、面色萎黄、易出虚汗等效果良好 。根据个人情况 , 食用黄芪时还可再添点其他配料,如气血两虚的人可加点红枣,希望养肝、润肺的人可加少许枸杞,而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的人可加入适量茯苓 。但有明显阴虚、郁热者,表现为手足心热、两胁胀闷、大便秘结等症状的人慎食 。
7.芡实:健脾祛湿
芡实,又称“鸡头米”、“鸡头”等,是滋补性强的食物,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 , 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 , 适合“补冬”的传统观念 。在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中,就强调吃芡实 。
鲜芡实或干芡实泡水后可直接嚼服,也可将其和莲子、茯苓、山药一起煮成四神汤,具有健脾、利湿、补肾的功效 , 适合大部分人饮用 。常熬夜、长痘痘、易嘴破、常便秘的人特别适合饮四神汤来滋阴、固脾胃,让消化系统稳定下来 。值得提醒的是,芡实不能一次性食用太多,否则可能造成便秘 。此外,把鲜芡实去皮后冻在冰箱里,可增加保存时间 。
冬季进补的最佳人群
1.慢性病人: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冬令季节,可以结合病症 , 一边施补,一边治?。?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 。从目前临床应用膏方的情况来看 , 不但内科病人可以服用膏方,妇科、儿科、外科、伤骨科、五官科的病人都可以服用膏方药,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也都可以通过服用膏方来达到除病强身的目的 。
2.亚健康者:现代社会中青年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年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膏方疗法就是最佳的选择 。
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特性,人体的各种机能,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衰退 , 而冬令进补,则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
4.女性:对于女性来说,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的衰老;若脾胃能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充分滋养全身脏器及皮肤腠理,当脾胃正常运转时,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随之增强 , 脸部就会红润,皮肤就会充满光泽和弹性 。补充一点: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 。说的是肝脏在女性健康中的重要性,而女子因为生理原因,多处在血虚肝旺的状态,所谓的野蛮女友也与这个有关 。因此,服用膏方,对于补充其气血也有一定的帮助,可调整女性的情绪 。
冬季进补的注意事项
1.进补需辨识体质
“进补提倡‘食’之有道,不同的体质,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进补各不相同 , 切忌虚实不分 , 要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进补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过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 , 所以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比如,偏寒者往往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等,偏热者则往往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等 , 若不辨寒热妄自进补,很容易导致“火上浇油” 。
2.避免进补单一
部分人喜欢按照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这会对体内的营养平衡造成影响,不利于健康 。如牛羊、狗肉、辛辣食物、酒等,都是偏温热的,会造成体内毒火旺盛,出现口干、嗓子疼等症状,不要过多食用 。
3.切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了开支,又害了自身 。长期服用没有必要的“补品”,无疑是增加了身体的负担,“冬季进补可以恢复体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但补过头了也不是好事,甚至会适得其反 。”很多人天一转凉就开始吃牛肉、羊肉、药炖排骨、十全大补汤等滋补品,吃这些不但不能达到恢复体力的目的,反而会使那些燥热体质的人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 。
4.以药来代食
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 。其实,许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补品 , 不一定要药补 。如多吃萝卜具有健胃消食、顺气宽胸的功效 。多吃山药可以起到补脾胃的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吃吃胡桃、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 。
5.并非多多益善
任何补品或补药服用过量都会有害,所以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无病强身”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比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以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症状;过服维生素C可以导致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认为“进补”就是应该多吃肉类,其实也不对,进补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对食物的耐受程度而定的 。
6.莫要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 , 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
冬季如何养肾
1、时机要选准
冬至日是农历冬季3个月气候转折的分界线 。冬至后自然界的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使冬季的闭藏转向活泼的生机 。在这个时候进补,人体摄入的养分吸收与利用率高 , 较易积蓄并发挥功效,是体虚病人补养肾脏、延年益寿的最好时机,故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之誉 。
2、食补宜辨证
对于养肾防寒来说,饮食调摄也很重要 。冬天宜选食如羊肉、狗肉、雀肉等温肾壮阳、产热量高的食物 , 这对素体虚寒者尤其有益 。还可进食一些具有补肾益肾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圆等 。黑色食品能入肾强肾 , 亦宜择食,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乌骨鸡之类 。冬日宜常进各类温性热粥,若将上述食品置入粥中煮食,既可祛寒,又可补养,还能疗疾 。
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年龄有别,在食补中也有宜有忌 , 应灵活掌握 。如肾阳亏虚者,在饮食中以温补肾阳为宜,可选食羊肉、狗肉等 , 羊肉、狗肉性温热 , 具有温补肾阳的效用;对于偏于肾阴精不足之人,食补宜以鸭肉、鹅肉为主 。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有句名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对于肾之阴精渐衰的中老年人,冬天可配食鳖、龟、枸杞、山药、木耳等护阴之品 。冬令饮食不可过咸,因咸味入肾 , 会致肾水更寒,有扰心阳 。另切忌寒凉食品,以免“雪上加霜” , 折伤元阳 。对于老年体弱者,亦最好食补,故常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
3、药补遵医嘱
药补补肾须以中医“虚则补之”为原则,一般多适宜于各种肾虚之证,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体虚、年老体衰、妇女产后、外科手术后病人及各种慢性病患者等出现肾气、肾精、肾阴、肾阳的失调 。具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补益药物,不可擅自作主,自行服药 。因为医生具备一定的中医专我们和辨证技能,对病人的病情用药有一定的经验,避免自行用药出现药不对证的现象 。
4、防寒、运动很重要
防寒也是为了更好地保养肾气 。进入冬季以后 , “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意思是说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睡晚起 。早睡以养人体阳气 , 保持温热的身体 。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 , 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 。但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难,这就要尽量做到“早睡” , 不熬夜 。生活规律,心情相对平静 。这样,就会使身心得到恢复和调理 。冬日切忌紧闭门窗,室温不宜过高或过低 。这是因为室温过低易伤人体元阳,过高则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活动很容易外感 。所以室温保持在18℃~22℃为好 。
冬天多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这不但能增强免疫力、抗病力,还因肾主纳气,可帮助肺气呼吸,预防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肾与膀胱一脏一腑 , 互为表里 , 膀胱经脉行于背部,寒邪入侵,首当其冲,故冬天应注意背部保暖 , 穿件棉背心或毛背心,以保肾阳 。古人认为,肾者主蛰,为封藏之本,因此,冬天切忌房事过度,工作、运动不可出汗过多,防止肾之阴精亏损、阳气耗散 。
5、妙法要坚持
【冬季如何进补?冬季进补的食物】肾主骨,冬天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之功 。肾在液为唾,冬日以舌抵上腭,待唾液满口后,慢慢咽下 , 能够滋养肾精 。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 。冬天人与大自然相应,机体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因而宜多进行日光浴 , 以助肾中阳气升发 。关键还是贵在坚持 。
推荐阅读
- 冬季如何吃水果 冬季怎么吃水果好
- 冬季如何养肾呢 男性怎么补肾强身
- 如何有效使用百度网盘 怎么使用百度网盘 百度网盘
- 冬季女性养生小诀窍有哪些 女性养生吃什么对身体好
- 教你如何用微信玩阅后即焚了 微信怎么开启阅后即焚
- 冬季多吃哪些养生粥 冬季养生喝什么粥比较好
- 冬季喝黑茶好吗 冬季喝黑茶可以减肥吗
- 家用锅炉电磁阀的选择方法 家用锅炉电磁阀如何选择
- 冬季喝葡萄酒有什么好处 冬季喝葡萄酒的好处有哪些
- 支付宝转账后如何查看对方信息 支付宝转账后如何查看对方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