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身心健康常识( 三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 。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
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 。
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 。
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 。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
知识如下:
(1).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
(2).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
(3).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
(4).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
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日常成长的重要性后 。家长和老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 。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 。”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 。
快乐月亮船 快乐月亮船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我国心理学家叶弈乾(1996)认为“当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心理操作和心理适应过程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都处于正常状态时,个体心理才是正常健康的” 。
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涵义不能停留在适应的层面,它还包括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