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范文( 五 )


②(课件出示)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
师: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③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P78表格)上 。请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比如说有的同学是上午量的,有的则是下午或中午量的)、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
④观察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⑤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 。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评:在学生己有学习和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真正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 。]
3.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
①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帮助长工们解决难题呢?
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演示下面过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 。5米,大树的影长为2 。8米 。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 。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
方法一:因为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
列式为:2 。8(10 。5)
方法二:因为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
列式为:2 。8(0 。5l)
方法三:因为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 。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 。6倍 。
列式为:1(2 。80 。5)
方法四:因为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
列式为:l(0 。52 。8)
方法五:
[评: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三、继续探索,深入实践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表扬我们了,看:
(课件出示)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班的同学,亚克西! 。
师:看到巴依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高兴们?
是啊,我们用智慧帮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阴谋,的确值得的高兴 。
2.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
准备工作:
①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②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思考:有没有更巧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计算
4.情况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允许有小小的误差,若出入较大,帮助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
[评: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 。]
四、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