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三 )


设计意图:
《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 。“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含在母爱和愧疚中 。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
教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
【课 型】新授课
【教材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已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2、破题质疑
齐读课题,预设质疑: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
1、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感受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标记 。
预设:
瘫痪 憔悴 淡雅
脾气 整宿 深沉
砸碎 敏感 高洁
捶打 诀别 烂漫
暴怒无常 絮絮叨叨 泼泼洒洒
①指名读,你发现竖着的每组词有什么规律?
②每组词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 。请带着想象读出来 。
③结合上面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预设:本文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安慰“我”,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在母爱有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要好好地活儿 。
三、研读课文,探究释疑
1、关于看花
合作探究一: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重点点拨第三次看菊花,体会文章的主旨及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
2、关于母亲
合作探究二:本文用含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请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
预设:用删除法分析“悄悄”、“偷偷”的表达效果 。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 。”(课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