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 白话文运动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 , 我们今天称之为白话文的书写风格 , 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明清时期 , 可以读懂文言文的读者 , 通常也可以读懂所谓的白话文 。也就是说 , 那个时候同时存在这两种不同的书写风格和书写形式 。当然 , 文人所受的写作训练都与文言文有关 。因此写起文章来 , 文言文来得更容易 , 反倒是白话文更难写 。不少学者都注意到 ,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初年 。晚清和五四时期的一些文人大力倡导白话文 , 可是真正写起来还是文言文顺手 。晚清乃至民国期间 , 报刊杂志上连载流行小说 , 也往往半文半白 。这跟我们今天的情况很不一样 , 甚至还截然相反 , 以至于令人难以想象 。
这样看来 ,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真正结果就是白话文一家独大 , 取代了文言与白话共存的局面 , 也因此改变了我们文字书写的大环境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写作文言文 , 很难做到得心应手 。

文章插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陆续出现的白话报
我们知道 , 汉字是表意文字 , 而不是拼音文字 , 因此并不直接拼写口语 。讨论表意文字 , 务必对文字与口语做出区别对待 , 但这不等于说汉字书写与口语无关 。在过去的时代中 , 文人诵读诗词文章 , 往往借助所谓“读书音”和各地方言中的“绅谈” 。方言并非就是土语 , 其中也有文人使用的“绅谈” 。地方文人在日常的口头交往中 , 免不了会使用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 。因此 , “绅谈”的整体风格也多少体现了古文和诗词的影响 。失去了这样一个语言环境 , 也不利于文言文的写作交流 。
但是不写古诗词 , 不写古文 , 并不意味着古诗词和古文就变成了死文字 。实际上 , 比起表意文字来 , 倒是拼音文字更容易变成死文字 。拼音文字依赖于口语方言 , 一旦时过境迁 , 就没人能读得出声 , 也没人能读得懂了 , 或者即便能发音也读不懂 , 因为方言口语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日本十一世纪初期用早期平假名写成的《源氏物语》 , 就是一个例子 。
但是表意文字就不同了 , 它可以吸收一些口语方言的成分 , 但通常并没有被口语方言牵着鼻子走 。古人使用读书音和方言来吟诵古诗词和古文 , 我们今天则无妨借助普通话来朗读这些作品 。表意文字的发音往往因地而异 , 与时俱进 , 复古主义者未必喜欢 , 但不存在一个死活的问题 , 除非作为载体的汉字消亡了 。只要汉字继续存在 , 只要还能读懂 , 而且还有阅读的持续需求和必要性 , 古文诗词就不会变成死文字 。这是表意文字的特点 , 在历史上有得有失 , 但长远来看 , 得大于失 , 有拼音文字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
我们经常说 , 中国文化传统的连续性是通过书写来维系的 。要打开中国历史文化的大门 , 就必须掌握文言文这把钥匙 。一旦踏进这道大门 , 我们就会发现古典诗文并没有锁定在遥不可及的过去 , 而是活在我们当下的世界 , 也活在我们的内心生活中 。尽管今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 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 , 都并没有也不可能与传统彻底决裂 。那些诗文名篇 , 千百年之后读起来仍然能感同身受 , 与我们现实的处境息息相通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现代汉语写作仍是一项没有完成的试验 。当年傅斯年就曾说过 , 希望在明清白话、古文和现代翻译体的基础上 , 去探索新的汉语写作风格 。我们今天虽然很少用文言文写作了 , 但想要造就富于弹性和表现力的现代汉语 , 就不能不借鉴古文的宝贵传统 。
当然 , 我们面对的困难也不少 , 因为现行的古文教育基本上止步于中学语文课 。在大学里 , 只有与文史哲相关的***才有深入进修文言文的机会 。因此即便是就大学生而言 , 古文阅读能力也亟待提高 , 更不用说阅读公众了 。今天讨论古文和古诗词的“复兴” , 首先应该在阅读方面下大功夫 。
推荐阅读
- 处女座男生婚后会有什么变化
- 处女座用什么颜色的钱包
- 文献研究方法 什么是文献研究方法
- 不规则出血是什么意思 不规则出血解释
- 涂改液的成分有毒吗为什么 涂改液的成分
- 绩组词是什么有哪些 绩组词有哪些词语
- 虎年孩子起名有什么讲究 2022年高级洋气新生儿名字
- 怎么判断处女女是否真的喜欢你
- 金牛座最看重另一半的什么
- 食物链以什么为起点 食物链是以什么为起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