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 。“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 。“窥”,必然是仔细的 。“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 。“美”:漂亮,形容词 。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
4、“孰”:古为“熟”的本字 。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
5、“旦日”: 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 。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 。”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 。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刺”:指责 。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
“虽”:即使 。“言”:说,批评,建议 。“进”:进谏 。“者”:相当于“……的” 。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之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 。(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更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 *** 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B.向
C.对D.比E.跟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③皆朝于(A)齐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 。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
②吾父死于是(B)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 。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 。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