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都有什么特产或者小吃?( 二 )


相传三国时即有栽培 。唐时,三伏天的大明湖,常有游人以莲叶盛酒,莲茎吸酒,谓之“碧筒饮” 。
济南肴鸡
济南肴鸡是山东济南汉族传统名吃,此菜色泽红润美观,肥嫩适口,越嚼越香,风味甚佳 。至今已有200 年的 历史,由齐鲁斋熟食店所创 。该菜继承了传统制做方法,做到了选料精,配料全,烹制精细等特点 。
章丘大葱

章丘大葱,因产于济南章丘而得名,是山东省著名特产之一 。章丘大葱 “名”“特”“优”三字兼备,被誉为“葱中之王” 。主要品种为“大梧桐”,其特点是:辣味稍淡,微露清甜,脆嫩可口,葱白很大,适易久藏 。章丘大葱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并富含微量元素“硒”在当地又被誉为“富硒大葱”,特别是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和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的蒜素 。章丘大葱葱白肥大,细嫩多汁,于淡辣味中略带清甜,生吃、凉拌最佳,熟食、调味、和馅也好,且耐久藏,堪称葱中珍品 。大葱是山东人最喜爱的常备蔬菜之一 。大葱蘸酱就面饼,是地道的山东风味,尤为广大群众所喜食 。大葱又是某些山东名菜的主要佐品,象烤鸭、锅烧肘子、清炸大肠、炸脂盖等都以大葱调味;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葱扒鱼唇等名菜则以章丘大葱为主料;还有葱油泥、葱椒泥、葱油、葱椒绍酒等用葱制成的调味品 。人们常说,如言山东菜,菜菜不离葱 。
章丘大葱的原始品种于公元前681年由中国西北传入齐鲁大地,已有三千多年的 历史。早在公元一五五二年,其葱就被明世宗御封为“葱中之王” 。章丘大葱 历史 悠久 。明代,在女郎山西麓一带(今乔家、马家、石家、高家村等地)栽培已很普遍 。章丘大葱有高、长、脆、甜的突出特点 。高:章丘大葱的植株高大魁伟,是当今国内外所有大葱品种的佼佼者,故有“葱王”之称 。长:章丘大葱的葱白很长、很直,一般50 60厘米,最长80厘米左右,备受人们喜爱 。脆:章丘大葱质地脆嫩,味美无比 。甜:章丘大葱的葱白,甘芳可口,很少辛辣,最宜生食,熟食也佳 。
龙山小米
龙山小米,产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周围,为清代全国四大贡品之一,全国四大名米之一,龙山“三珍”之首,素有龙米之称 。龙山小米粒圆而大,色泽金黄晶亮,出米率高 。用其煮成的稀饭,呈金黄色,汤汁粘稠,表面露一层米油,香味浓郁,营养丰富 。龙山镇一带为山前洪积土,土质肥沃,土壤养分含量高 。龙山小米民间俗称“阴天旱”,因其阴天时叶子卷曲貌似天旱而得名 。龙山小米香味浓郁、色泽金黄、籽大粒圆、性粘味香,煮成稀饭,表面有一层黄亮的米油,食之醇香可口、实为滋补佳品,是产妇、老人的佳补食品 。用龙山小米磨面做粥别具风味,济南市有名的“八宝粥”“王家甜沫”等,均用龙山小米做原料 。其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神农本草经》中记述:“(龙山小米)其味咸、微寒、养肾气、除胃热、治消渴(糖尿病),利小便,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
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因产于济南章丘市明水地带(明水街道和双山街道)而得名,是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其粒微黄、呈半透明状,颗粒饱满、米质坚硬、色泽透明、油润光亮;米饭吃起来十分爽口,清香之气能令人食欲大增,回味无穷,所以济南百姓俗称“香米” 。明水香稻的产区在明水镇一带,这里地处济南市东郊,北滨黄河,土壤条件非常适宜香稻的生长 。
明水香稻产于明水镇砚池村附近百脉泉水的泉头,已有2000年的 历史 ,从明朝开始就作为贡米向皇帝进献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说:“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天,不足尚也 。”据《济南府志》记载:“稻非此地常产,历章诸处稍稍有之,其美者则以章丘明水为最 。”又据《章丘县志》记载:“稻谷有黄白两种 。”相传,明水香稻自明代以来,就是进奉帝王的贡品 。特点是微黄,呈半透明状,油润光亮;蒸食饭时,香味飘逸 。
大明湖蒲菜
大明湖蒲菜,是济南的美蔬,早已驰名国内,历史 悠久 。济南人爱吃蒲菜的习俗由来以久,蒲菜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据旧籍所载,天下蒲菜之美,莫过于淮安的天后宫与济南的大明湖 。蒲菜大都水泽野生,作为蔬菜吃的地方却不多,只因大明湖里的蒲菜非同一般,人工竞相种植,被视为珍蔬 。春天来了,碧波荡漾的湖水里,种着一片一片郁郁葱葱的蒲子,举目一望翠绿欲流 。旧时,每当农历四五月,蒲子长大了,这时将根株齐根截取,剪去其上部绿叶,只留下像葱白部分那长长一段,小贩卖时齐齐地捆成一扎 。烹调前,逐株剥去外层老叶,如同剥茭白一样,只取中间的嫩芽食用 。割下蒲菜后,水里还有一段匍匐的粗茎以及泥中的块根,济南人分别称之为“老牛筋”、“面疙瘩”,可食 。味清淡而面,虽不为人所重,儿童们却喜食 。旧有童谣云:“老牛筋、面疙瘩,谁要不吃疥达煞 。”“疥达煞”乃济南之土语,谓患疥疮欲死(当年济南贫民中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此童谣无深意,仅趁韵而已 。我小学时,有一同学,家住湖畔思敏街 。他年年暑假都挎着篮子,在北城一带卖老牛筋、面疙瘩,一天可挣两三毛钱 。清人王磐《野菜谱》中曾录有一首凄楚动人的儿歌:“蒲儿根,生水曲,年年砍蒲千万束,水乡人家衣食足 。今年水深淹绝蒲,食尽蒲根生意无 。”盖饥荒年景,老牛筋、面疙瘩不知救活了多少人 。至于蒲叶,用途殊多,嘉惠黎民 。可编成蒲包、蒲篓、蒲扇、蒲鞋 。我也见过湖边的寒门小户,每当西风吹来,秋气渐紧时,便挂起厚厚的蒲帘挡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