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
,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 。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限度) 。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 。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 。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
最新高二化学教案选修4案例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
推荐阅读
- 高二化学教案人教版 高二化学教案例文
- 化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高二上化学教案设计
- 藤王序滕王阁序原文 「高二语文滕王阁序原文」
-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上册语文高效工作计划
- 水是什么组成的化学 水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 二氧化锰化学式是什么? 二氧化锰的化学式是什么
- 4p是什么市场营销,4p是什么化学名称
- 2021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年度总结
- 草酸化学式是什么意思 草酸化学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