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四 )


(3)理解“念”和“志”的意思 , 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
(4)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 , 循序渐进地体会“知音”的内涵 , 在此渗透“泰山”、“江河”的含义 , 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
(5)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 , 更有心灵上的沟通 , 志向、情怀的悦纳 。(板书:所念必得)
(6)学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意相通 。(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3、课堂练笔 , 感受相遇之喜 。
(1)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 反哺“伯牙所念 , 钟子期必得之 。”
(2)学生练笔:假如你就是伯牙 , 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 , 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请用“伯牙得遇钟子期 , 欣喜若狂 , 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的句式写下来 。
(3)指名反馈 , 师简要点评 。(板书:知音)
4、借用原话 , 重温知音典故 。
(1)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 , 理解体会“知音”的境界 , 再次反哺“伯牙所念 , 钟子期必得之 。”
(2)师:从此以后 , 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 , 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
四、品读明理——破琴绝弦祭知音
1、创设情境 , 感受失知音之悲 。
(1)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 , 指名朗读这三个字 , 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
(2)出示句子 , 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 乃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 。”
(3)想象补充 , 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 , 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好这句话 。
2、吟诵短歌 , 体会失知音之痛 。
(1)出示短歌 , 师生吟诵:古书中记载 , 闻知朋友死讯 , 伯牙悲痛欲绝 , 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 ,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 , 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 ,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 , 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 , 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 , 欲觅知音难上难 。
(2)借助短歌中的诗句 ,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 读出形象读出悲痛 。
师:如今 , 子期一走 , 我之所念 , 无人能得 , (擦去板书:所念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 , 子期不在对谁弹 。”男生一起读——
师:如今 , 子期一走 , 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 , (擦去板书: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 , 欲觅知音难上难” , 女生一起读——
师:如今 , 子期不再 , 留琴何用?就让我破琴绝弦 , 也绝了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吧!一起读——
师:这真是破琴绝弦肝肠断 , 人间无处觅知音!
五、诵读传神——一咏三叹怀知音
1、余音缭绕 , 提领一顿 。
师:正是这喜得知音却又痛失知音 , 才使得《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 , 人们不断地在传唱和吟诵着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 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 。
2、回味经典 , 背诵全文 。
借助“资料袋” , 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 , 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 , 一咏三叹诵读全文 。
六、拓展延伸——莫愁前路无知音
(1)课堂小结 , 升华认识 。
师:同学们 , 学习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 如果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 , 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
师:从此 , 你和伯牙、子期不再陌生 , 尽管你们相隔千年 , 尽管知音难觅知音难求 , 但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 , 在生活中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知音!
师:孩子们 , 你一定会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 , 当幸福降临时 , 希望大家懂得珍惜!
(2)布置作业 , 课外延伸 。
①收集体现知音好友的诗文和名言警句;
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