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信息论彻底颠覆了现代科学 统一信息论( 三 )


由此可见 , 科学的许多定义虽然不同 , 但却有共同点 , 我们可以通过筛选得出具有共同特征的结论 。首先 , 科学是关于知识和学问的 , 但这个知识和学问显然不是全称的 , 否则三教九流等很多不科学的思想也应该归入科学范畴 。其次 , 各种定义基本上都指向事物 , 这个事物显然也是具体的 , 即客观存在的事物 , 也就是真实的事物 。再次 , 科学是工具性的 , 是用来发现和揭示规律的 。基于此 ,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类普遍认可的基本结论:科学是揭示现实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 。根据这样的定义 ,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应该有其相应的特殊称谓 。我们不能把所有关于事物的知识体系都算作科学 , 否则动物的经验知识也会算作科学 。在这方面 , 真正能全面揭示事物规律的科学 , 应该是西方近代才开始的 。准确地说 , 严格的科学应该是在培根的实验科学、笛卡尔的演绎法、牛顿的力学体系等关于探索现实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任何知识体系都有它的途径和方法 。经典的科学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 即实验方法和理性方法 , 具体来说就是归纳和演绎 。这种方法在近代被西方三大学科广泛采用 , 也是分析思维的方法 。分析性思维是指通过细致的研究和逐步的分析 , 最终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方式 。科学的方法论特征是分析性思维 , 它总是伴随着哲学和大工业 。
由于仪器的要求 , 科学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物质内部的分析 。目前 , 科学已经将物质分析到更基本的质子和中子水平 。因此 , 人们也以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断言科学发展的无限性 。真的是这样吗?海森堡发现的测不准原理已经指出了科学发展的障碍 。这个原理表明 , 微观粒子的一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 , 或方位角和动量矩 , 以及时间和能量等 。)不能同时有确定的值 , 其中一个值越确定 , 另一个值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事实上 , 这一原理不仅是物理观测的障碍 , 更重要的是客观上成为了人类认知的障碍 , 使人类难以在物质的微观层面上更进一步 , 直接导致了科学认知的局限性 。所以 , 科学作为一种以物理分析和研究为特征的知识方式 , 注定是不可能走得更远的 。
任何事物从产生到逐渐衰落都有一个过程 , 这也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的方式之一也不例外 。根据各种信息分析 , 古典科学产生于17世纪初 , 在18、19世纪达到顶峰 。20世纪后 , 科学开始衰落 , 并表现出巨大的负面效应 。20世纪末 , 随着包括信息时代在内的新文明时代的到来 , 科学作为主导的现代知识体系的地位必然会让位于新的更先进的知识方法 , 科学很快就会成为过去 , 被更先进的新文明理论所取代 。
(2)统一信息论取代科学的主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 。
20世纪中期 , 随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的出现 , 人们称这类学科为:不以某些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 , 而是从众多客观事物中提取某一特定的共性方面作为研究对象 , 作为在众多学科总结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科 。严格来说 , 这门学科不同于科学 , 在视野上已经远远超越了科学的具体专业 , 但对于科学来说确实有明显的横截面 。然而 , 此时的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科学主义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 无法将这门完全不同的学科从科学的范畴中分离出来 。因此 , 在横截面之后加上科学的桂冠 , 实际上不利于这个具有明显新特点的学科的发展 。那么 , 这些学科属于什么样的知识呢?——一种全新的知识方式——统一信息论 , 在认知层面上堪比科学 , 又高于科学 。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不争的命题——“物质是信息的集合体” 。物质的上述命题首先是本体论的 , 信息显然是客观概念 , 从而从根本上堵住了各种唯心主义的通道 , 同时克服了唯物主义只把物质等同于客观实在而没有内涵的缺陷 。把信息作为物质构成的唯一要素的意义在于 , 它从根本上确立了物质构成的最基本要素 。因为科学的物质分析无论达到什么程度都无法突破信息的基本层次 , 宇宙中永远不会有更基本的组成要素 。信息是物质的最终组成部分 , 是认知的整体 。将物质定义为信息集合体应该是物质的终极定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