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俗中的演变和现状 饮食天地( 二 )


渭南有个民间顺口溜,刁浦城,野渭南,蛮不讲理大荔县,成城哥河阳鬼,韩城是球咬腿,土匪生梁华县,白水能使二杆子,不如富平八点子 。这些都是民间对渭南的曲解 。难道不知道渭南人的“直”和“硬”来自渭南山水的浸染?渭南多山多水 。华山是最重要的山 。华山以险峻著称 。奇峰、怪石、云海、全明、瀑布、千尺楼、白螭峡、老君沟、长长的空栈道、翻滚的风筝令人胆战心惊 。站在山脚下,放眼望去,群峰挺拔陡峭 。爬上极点,俯瞰山谷,千尺绝壁,巍然如削 。因为山高而险,渭南人有山的气魄 。因为万人不能逼的地形,而一个人守着,渭南人就有了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感觉 。
文化的淳朴、耿直,是渭南文化的因子,是渭南的人文精神 。在外人眼里,渭南人“直来直去”“一根筋”,直爽,不善于变通,直爽,不藏着掖着 。但是,这是渭南人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 。司马迁、王鼎、杨虎城等人是直爽的典型 。西北五省吼秦腔,各有各的吼法,只有华阴的老式吼是独一无二的 。几个艺人演一出戏,一个人唱遍整个舞台,略带沙哑的歌声,朴实浑厚,慷慨激昂,苍凉悲壮 。借助木凳、半砖、自制琴弦等乐器,以表演的方式诠释渭南先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经历 。蕴含着渭南地域文化人格的生活精神和艺术精神,彰显着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文化魅力,因此很容易与当地人的生活精神产生共鸣 。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渭南人“直”、“硬”的性格与当地饮食相互作用,造成了渭南地区饮食的多样化,形成了千百年来独特的饮食文化 。渭南十一个县(区)有九个在渭河以北,主食是小麦 。当然小麦也可以酿酒,渭南人酿酒很有名 。杜康酒来自白水,好的(四声)酒的地方一定有好的小吃和饮料 。陕菜探索之旅路过渭南,发现小吃酒水很多,十三花,十菜八碗,各县都有一些代表菜 。
(2)渭南菜肴的历史文化渊源
从周初开始,从秦到汉,关中地区是当时著名的农业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历史上称之为“沃土良田千里”,“良农重民” 。关中地区“称泥膏,一亩一金”,有“陆海”、“天府之国”的美誉 。被班固称为“衣食之源”的郑国渠和白曲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这里交通也很便利 。所谓“南有巴蜀之恩,北有虎牢关之利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五代以前历代王朝在关中地区建都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肥沃的土地和重视农业的传统,导致该地区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品种:“有粳、稻、梨、栗、麻、桑、竹箭,姜芋适土,蛙鱼水丰” 。在主食中,板栗是关中地区的重要食物 。秦汉时期,栗子是饭桌上的主角 。起初,小麦在关中居民主食中的地位很低,这与品种和制作方法有关,所以小麦不是美味 。后来,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加工技术的提高,小麦逐渐成为关中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相应地,小麦在当地居民的饮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除了小麦、大米、荞麦等 。也是关中人的主食 。大米是当时关中人心目中的上品食品,《史记·礼记》中写道:“米有五味,故能养口 。”
养猪在关中地区很普遍 。汉代杨墓出土了五个陶制猪圈,只有一个羊圈 。《后汉书·益民传》记载梁“上林苑貘牧” 。可见,猪肉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常见食品 。其他肉类产品包括羊、牛、鱼和鸡 。野兔和鸟也是关中居民的爱好 。
黄河流域除了韭菜、大蒜、向日葵、芹菜、芥菜等常见品种外,可能还有油蒿 。张华()的《博物志》说,藜蒿“长四五寸,味美可食” 。还有长安河内 。“关中地区也是果树栽培较早、生长较为茂盛的地区 。早在先秦时期,这片土地上就有很多野果被食用,并被载入史册 。比如《诗经》中有“南方有树有李的地方”、“南方有树有厅的地方”、“汉代有漆的地方就有纪的栗子”、“有黄鸟的地方就有刺” 。司马相如《上林赋》和《子胥赋》中记载上林苑的水果有芦柑、黄干(橙)、橙子、榛子、枇杷、柿子、杨梅、桃、樱桃、荔枝、梨等 。
总的来说,关中人的生活水平很高 。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与这里的阶级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
渭南不仅在地理上属于关中,而且在经济上与Xi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上,渭南一直是Xi的东大门,与Xi有着密切的社会联系 。历朝历代的政治变迁、战争纷争,甚至文化活动、社会经济都与Xi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粮仓”的美誉,也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军事战略要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