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范仲淹所在的朝代皇帝是谁)( 三 )


关键范仲淹还想着直接对话那根刺,一通简讯就到了太后那里,跟太后说:
皇帝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你咋还死乞白赖地坐着皇帝的位置呢?莫不是想把皇帝培养成妈宝男吧,还是赶紧退居二线安享晚年吧!
这事情被晏殊知道了,晏殊当场就慌了,你这个馆长可是我推荐的,你自己想死可别拉上我啊 。
范仲淹当即就回了一封信:“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
咋地,只要是对的事情我就做,对的话我就说,哪怕是老虎屁股,哪怕是老虎他妈,只要是对国家不理的我都要提出来!
结果章献太后的生日派对正常举行,范仲淹一想,唉,现在这种情况还不如回地方做父母官来得实在 。
于是第二年便向皇帝提出离京为官;这不正合了某些人的意吗?直接一通任免书就在手上了 。
赶紧走赶紧走,走远点,别在我面前蹦跶,看见你就烦 。
直接就到山西去了,任河中府通判,第二年又被调到陈州任通判 。
在这被贬的时间里,范仲淹也没有停下他为国为民的心思,每当朝廷有什么事情他觉得不对头了,上书 。
朝廷想修筑宫殿;他觉得京城宫殿够多了,够住的了,建那么多干嘛?劳民伤财的,上书 。
朝廷打算扩编;他觉得需要削减郡县,精简官吏,上书 。
朝廷打算收回公田,降薪;他觉得工资低了官员容易贪污腐败,上书 。
可惜啊,没人搭理,建议没被采纳,但是这么活跃的范仲淹却是被宋仁宗记在心里了,你这老小子可以啊,我记住你了,有机会再把你调回来 。
范仲淹离京为官的第三年,太后死了,宋仁宗实权到手,立马就把范仲淹调回来 。
回来之后范仲淹倒是真的为宋仁宗出了不少好建议好政策,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
同年,人家皇帝和皇后两口子吵架,人家皇帝就是想要换个人当大老婆,咋地我堂堂一国天子谁当大老婆还做不了主啊?
可惜范仲淹明明知道宋仁宗执意废后了,还一个劲地往枪口上撞 。还带着十几个人在人家房间门口堵着 。
这不,被贬谪到睦州去了,郭皇后连夜被送进道观 。
又回到地方了,又可以好好做实事了,在苏州范仲淹带人疏通5条河渠,又将太湖水导入大海而根除水患 。
这不业绩又做出来了,直接就是那一年的销冠人物啊,不到一年范仲淹三回京师 。
俗话说“事不过三”,范仲淹却屡贬不改,重返京师的他看不惯宰相吕夷任人唯亲、把持朝政,亲手绘制了一幅《百官图》弹劾宰相 。
谁曾想吕夷使用了一记“反间计”反杀成功,回击范仲淹勾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 。
这场牵连极广的范吕之争,史称“景祐党争” 。结果范仲淹被赶出京城,吕夷简被罢黜宰相 。
从最开始入京到这一次被贬,范仲淹这八年三贬的传奇经历连友人梅尧臣都看不下去了,写了一篇《灵乌赋》意思是劝说范仲淹既然自己的直言不讳被人所厌恶,那么倒不如少管点闲事,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
范仲淹却回了一篇同题的《灵乌赋》直接回怼了梅尧臣,其中更是有一句话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成为了千古名句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多么荡气回肠的一句话,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也不愿寂寂无名,默默无闻地度过此生 。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范仲淹所在的朝代皇帝是谁)】范仲淹在第三次被贬之后,先后降任鄱阳、镇江、绍兴和西北边陲地方官,在最后一次告别开封到任饶州之后的一段时间,范仲淹写了一首《郡斋即事》 。
三出专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禅师 。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
范仲淹先后几次贬谪偏远地区,晚年之时更是受严寒酷暑防卫边疆之苦,积累了许多的病症。公元1052年,已经重病在身的范仲淹在调往颍州途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
他去世之时,凡是他为官任地百姓无不痛哭流涕,犹如生父去世,大家自发为其修建祠堂,纪念范仲淹的功劳 。范仲淹可以说是真正的父母官!
范仲淹一生起起伏伏,每一次被贬都是坚持自我,清正为官的体现;每一次被召回,都是范仲淹能力非凡,坚持心中宏愿的体现 。
他每到一处做官都被当地百姓视为青天;抒发自己志向的诗词也在世上广为流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