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 三 )


文章插图

结论:为什么说《弟子规》会给现代人带来的心灵冲突?
第一 , 《弟子规》不能代表传统蒙学的全貌 , 要防止对传统儿童教育的窄化;
第二 , 传统中本身存在很多互相对抗互相补充的因素 , 这是传统不断焕发生机的动力来源 , 要防止对传统的极端化 。 因为它极端化的一天 , 就是死亡的那一天 。
有人问:“《弟子规》不属于传统经典 , 那么有没有可能 , 它正是因为符合了某种现代性的需要 , 而具有被重新经典化的可能呢”?
就我自己而言 , 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
我觉得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中有三个必须得到平衡的诉求:过去传统文化资源的如实继承;当下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未来发展潜能的酝酿 。
首先 , 说古代的贤达都是读了《弟子规》才成为贤达的 , 这就不如实;
其次 , 要谈当下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就要谈到现代的儿童观 。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说 , “童年”是被发现的 , 在现代之前 , 所有国家所有文化 , 都不认为童年具有独立的价值 。
在那时候 , 文化假设童年只是成人的准备期 , 童年缩得越短越好 , 儿童越像成人就越得到表彰 。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 , “童年”被赋予了独立的价值 , 随之衍生的 , 就是儿科学、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产生 , 以及专门的童装、儿童语言、儿童游戏场所、儿童保护法案的出现 。
现代心理学 , 不管是皮亚杰还是艾瑞克森 , 他们都认为你人为缩短童年期 , 就会带来不可更改的创伤 , 发展就没有后劲 , 潜能就没法实现 。
因为这个前提假设是根本不同的 , 你无法在一个“童年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假设之下 , 去执行一种仅仅着眼于训导儿童成为成人的行为规范 。
第三 , 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而言 , 当下社会以及未来社会 , 已经不可避免地告别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 , 儿童必须学习如何在陌生人社会中与人合理合法相处的技能 。
因此我最后要谈到学习《弟子规》这样的文本会给现代人带来的心灵冲突 。
我并不觉得读《论语》会导致这样的冲突 。

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

文章插图

当涉及到那些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的内容时 , 《论语》和《弟子规》带来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 。 因为《论语》不是一个行为规范 , 而是一个建议 。
论语基本上是讲一个大致的道理 , 孔子从来不越出他的时代和处境隔着几千年的社会落差直接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 , 而且《论语》之中具备着多个声部 , 使得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建议 。
所以当现代人读到“席不正不坐 , 割不正不食”的时候 , 我们不会有焦虑觉得不要坐在凳子上了 , 赶快去弄一张席子铺在地上 。
但是《弟子规》每句都是在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 , 哪怕他完全不知道你是谁 , 你的具体处境是怎样委屈的 , 它依然以强烈的训导口吻和死板规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 。
这使得我们必须歪曲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凑这个文本 , 导致生命体验的虚假化 。
我非常喜欢荣格心理学中对于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可能存在的圣贤之说的堕落化的解释 。 他们说 , 所有圣贤的教谕 , 都来自于他们真诚的生命体验 。
而当你能真正体验宇宙的真实、生活的本质时 , 这种觉醒的经验是不需要你额外再提醒自己去记住的 。
只有当人不能再获得这种体验时 , 才会希望将它记录下来 , 甚至变成教条 , 靠意志来执行 。
而如果它只是教条 , 而不能与自己真实的体验结合的话 , 就会带来道德的虚伪化 。 这就是所有圣贤之学堕落的轨道 。
如果我们谈“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只着重外在的行为规范 , 不着重内在的心性涵养 , 那它必然也是堕落的 。
【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我想 , 无论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能在现代社会实现儿童个人的潜能的最大发展” , 还是“如何能传承传统文化中优雅和高贵的内容”我都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在千千万万的文本中选择《弟子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