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 二 )


文章插图


那么我们来看看 , 它是从何时开始被捧高的 。
我们看这张图 , 是中国期刊网上以“弟子规”和“三字经”分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结果 。
从1956-2000年之间几乎没有人提到弟子规 , 但从2004年开始 , 它就飞速上涨 , 到2008年曝光率超过“三字经” 。
2004年之后的十年间 , “三字经”的使用率膨胀了2.4倍 , 而“弟子规”的使用率膨胀了70倍 。 它在文献数据库中的检出率对应着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 在最近十年里 , 远远超出《三字经》和《论语》 。
台湾的情况也差不多 , 台湾师范大学的刘雅苓就说 , 《弟子规》研究 , 是到民国八十八年(2000)才得到重视 。
《弟子规》在今天为什么一下就走红了?
那么 , 99年到04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弟子规》为什么一下子就走红了?
故事要从台湾说起 。 九十年代 , 台湾迎来了解严后的教育自由化时代 , 1991年 , 儒家经典正式从台湾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独尊的地位 。
1991年10月17日《联合报》有一则新闻报道此事 , 新闻题目是《兼容并蓄诸子百家 , 不再专攻四书内容 ,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决定重编》 。
因为官方减少提供儒家教育 , 那么那些原本就喜欢儒家教育的人 , 就只能在民间结成团体了 。 同时 , 因为九十年代台湾教育在理念上实行“社会观念松绑”和“多元文化教育” , 在技术上支持“弹性课时”和“在家上学” , 因此不管你是结成基督教教育团体 , 还是佛教教育团体 , 还是读经教育团体 , 都比较容易 。
因为政府减少提供儒家教育 , 民间就涌起力量弥补这一真空 , 就在1991年台湾教育部停止《四书》为中学唯一文化基本教材的同时 , 民间就有人在家自己教读经了 。
王财贵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 二十年间 , 王财贵的读经书目其实是有窄化的趋势 , 最初他的读经书目包括中西经典 , 但后来为了“便利、普及、实效、实证”的目的多次修订 , 真正普遍得到实施的 , 读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规》 。
而同时台湾各种宗教团体也希望借着读经来扩大自己的声誉 。 在1993-2000年之间 , 台湾天帝教、一贯道、佛教的各种组织都捐印了大量读经手册和书籍 。
而这些宗教团体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简短、不涉及形而上辩论的《弟子规》 。
十年前 , 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佛教寺院里拿来结缘的 。

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

文章插图

但《弟子规》在大陆的流行 , 更要归功于净空法师 。
2004年 , 净空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江西庐江汤池奠基 , 2006年开始对外招生 。 到2008年解散之间 , 总共耗资2亿 。
汤池实验号称仅仅读弟子规就可以使犯罪率降低、离婚率降低、外出打工的人回归乡土、婆媳不吵架以及夜不闭户 。
这个理想也吸引了大量寻求心灵寄托的现代人 , 在06-08年之间 , 大量的白领辞去工作从北上广奔赴汤池 。 (可参照南周报导《离开“孔子”的日子》)
我们讲了这么多 , 说《弟子规》写出来是到鸦片战争后 , 流行起来更要到二十一世纪 , 无外乎就在证明 , 它并不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 。
那么 , “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有同学在写关于传统蒙学的硕士论文时 , 综合了十位学者的观点 , 发现他们说得都差不多 ,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异议 , 就是分为五类 。
用郑振铎先生的命名法 , 就是“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五类 。 而且在每类之中 , 都有十分丰富的文本可供使用 。
我自己是读古代文学的 , 我知道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多么大量的故事、常识、诗歌 。 我自己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就被这种东西迷住了 。
因此我想说 , 传统蒙学是非常丰富的 , 《弟子规》顶多属于其中“伦理类”文本里的一小部分 , 而且是不大重要的一部分 。
如果以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把一千多字的《弟子规》读个五百遍一千遍的话 , 不要说不能培养一个合格的现代儿童 , 也远远不够培养一个合格的古代儿童 。
这样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 , 也是一个只会复述一些僵化的道理 , 而不知道自然知识、生活常识、不会讲故事 , 不懂得鉴赏诗歌 , 没有用处 , 没有趣味的人 。 他在古代也不会受欢迎的 。
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