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内容社区的6个步骤 怎样搭建内容社区?( 二 )


在一个系统内仅仅依靠官方筛选去推荐内容显然是不健康的, 所以很多平台都会想办法建立一套机制能够让内容自己流动 。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就属于这套机制中的一种 。 而至于怎么做, 就很简单了, 设置一个关注功能, 关注后在用户的个人主页中就会看到关注对象发布的内容 。
5、运营手段&标配的产品功能两者的关系, 产品功能是运营手段的体现 。
用户成长体系一提起这点很多人都会提起积分、金币、勋章这些名词 。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虽然积分体系在社区中不是特别重要的功能, 但是本着宁有则无的原则一般来说很多平台都还是会做的 。
之所以这么说不是特别重要, 因为很多产品中的积分体系给予的都是虚拟奖励 。 有的甚至没有做兑换, 即便做了兑换的门槛也非常高 。 总的来说, 就是奖品没吸引力, 门槛又高, 积累时间太长会消磨掉用户的耐心 。
自家的东西没有吸引力, 借助一下外力也可以 。 跟一些第三方的平台合作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比如说用户在自己的平台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后同时可以获得新浪微博的加V认证, 如知乎的优秀回答者 。
没有利的时候有名也可以 。
专题/文集在内容社区中除了官方的手段对内容进行组织外, 平台也会提供一些工具让用户自己自己收集内容, 例如豆瓣的豆列、简书的文集都是这类产品 。 很多公司还会根据自家的产品名称起一些个性化的名称 。
作为平台方来讲, 本身是期望内容的组织形式更丰富一些, 这样内容推荐的维度更多 。 不过其实从我的从业经历来看这类产品的效果可能并不尽人意,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用户的意愿不高;第二用户收集内容的过程不够便捷, 假如你创建一个关于周杰伦的专题, 想收集关于周杰伦的内容, 但在平台中找到你满意的内容并不是件易事 。 所以这类产品更适合的是让用户收集自己的内容 。
订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叫“关注”, 而订阅功能面向的对象是内容, 用于让用户主动选择接收的信息 。 我在上文讲, 内容产品都会建立一套内容自流动的机制, 订阅也是其中一种 。
现在的内容平台订阅功能已经是标配了, 但是对这功能的比重却不同, 有的是把订阅放在了首位, 有的则要相对弱化一些 。 我觉得订阅是个很好的功能, 一种用户高效获得自己想要信息的方式, 但是需要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
对于订阅功能的产品形态, 大多数产品都是以某个主题的形式展现, 这样的话h在实际过程中效率并不高, 需要用户二次点击 。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那种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现所订阅主题内容的形式, 而且在界面展现上订阅的功能太弱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
打赏打赏功能在这两年特别流行, 大多数内容平台的盈利能力都是比较差的, 很多处于亏损状态, 所以说出钱奖励创作者的可能性太低 。
从平台运营者的角度讲, 打赏是一种非常好的运营手段, 给予作者的一个奖励, 以此吸引作者入驻平台 。 打赏功能对作者的吸引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的产品在竞品中属于仅剩的几个没有上线打赏功能的, 后来发现用户流失的特别多, 很多优秀的作者都在我们平台停更了 。
成长体系和打赏这两项功能, 不管效果如何, 即便从竞争角度讲也是需要具备的 。
6、搭建社区如果只做上面这五项工作, 准确的说这应该是内容平台, 没有社区的概念 。
内容逐渐完善后, 很多平台就会想着开始搭建社区 。 内容社区的重心在内容, 大家在平台中交流的主题也是围绕着内容, 社区的搭建也是基于内容的基础 。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交流的内容是日常聊天, 而在内容社区中发布的内容是由已有内容衍生出的内容 。 再者, 社区中内容的时效性不需要像社交网络中那么强 。
社区的搭建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产品初期的形态就是社区, 内容也是从社区中产生的, 最典型就是论坛了;还有一种是在内容之外, 单独搭建一个社区, 例如一些APP中的小组 。 前者不说了, 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过气的论坛是否已经走向衰亡的末路?》 。
说说后者, 从产品形态上来讲, 内容社区的形态无非就三种:

  • 第一种是小组或者说是圈子;
  • 第二种是话题;
  • 第三种是传统SNS中的那种动态流 。
从运营的难度上讲第二种和第三种是相对容易的, 但是这两种又很难与内容关联, 像是为了做社区而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