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功率教案 物理九年级电功率复习教案( 三 )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 。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 。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
3.Q吸=cm(t-t0) 。
4.Q放=cm(t0-t) 。
物理九年级电功率复习教案3
§4—5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
重、难点:
1、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物理九年级电功率复习教案4
教学设计
设计
思路 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社会中去;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理解电路的组成,最后练习画手电筒的电路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际连接电路,深化对电路结构、电路元件作用的认识 。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
2、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
?、知道什么是电路图,电路图的意义 。
?、会画电路图 。
过程

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带领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和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简洁明快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