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水中昼夜温差小 , 有温和的环境 。
(4) 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 , 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 , 拓展视野 。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 , 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 ,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 , 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 ,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 , 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动——爬行 , 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 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 , 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 , 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
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 , 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水 , 气候变得干燥 , 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 , 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 , 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 , 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 , 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 , 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 , 出现了恒温动物 。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
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 , 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 , 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 , 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 , 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 , 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 。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 , 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 , 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 , 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 , 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 。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 ,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 , 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 。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
蚯蚓的饲养较难 。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 , 加之孵化时间长 , 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 , 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
为了弥补此不足 , 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 , 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 , 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 。创设问题情境 , 进行知识迁移 , 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 , 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 , 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 , 一会儿变细 。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 , 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 , 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 。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 。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
推荐阅读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教案 一年级上数学期末教案模板
-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教学计划
-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西师版最新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免费最新教案
- 人教版培智一年级数学教案 特殊教育培智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环保教案2021
-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及反思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案
-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视频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文案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