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文学常识( 三 )


知 , 领悟 。可:可以 。
以:凭借 。为:动词 , 作为 。
师:教师 , 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 ,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
也指回忆过去 , 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 , 而知德者鲜矣 。” :~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 , 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孔丘(前55l~前479) , 字仲尼 , 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 ,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 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 , 每篇有若干章 , 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 。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 , 没有结构上的关系 。课文的一则 , 就是《论语》中的一章 , 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 , 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 , 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 , 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论语》内容十分丰富 , 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 , 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孔子 。内容如下: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原文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 , 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 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 , 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 , (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 , 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 , 那就会精神疲惫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 , 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 , 学习努力 ,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 因此称他‘文’ 。”
子曰:"默而识之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 , 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 , 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 , 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 , 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 , 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
1.我十五岁 , 有志于学问;三十岁 , (懂礼仪 , )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 , (掌握了各种知识 , )不致迷惑;五十岁 , 得知天命;六十岁 , 一听别人言语 , 便可以分别真假 , 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 , 便随心所欲 , 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2.孔子说“要论贤德 , 当论颜回 。他只靠一箪食 , 一瓢饮而活 , 住在简陋的地方 , 就连别人都为他担忧 。
但他自己却不管别人的看法依然快活 。要论贤德 , 当论颜回” 3.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 , 小人经常忧愁 。”
4.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 , 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 , 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 5.早晨闻道 , 晚上可死去 。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6.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 。
他一犯错 , 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 , 人人都会仰望着(敬仰)他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