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健康小知识,生活健康小知识夏天到了饮食起居需要注意什么( 二 )


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们外出归来往往喜欢冲冷水澡 。由于人体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冷水澡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头晕目眩,重则还可引起休克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出汗,带走身上大量的热,然后再洗澡 。
饮食要清淡,但也不能拒绝荤菜 。由于夏季人的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较弱,故饮食应清淡一些 。应多吃营养丰富、气味清淡之品,忌食油腻、煎炸及热性的食物 。但可适当摄A-一些瘦肉、蛋、奶、鱼以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不要做得过于油腻 。
中医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 。因此,营养学家建议,夏季经常吃些苦菜、苦瓜等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 。夏天常食苦瓜汤或苦瓜菜肴,能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苦菜也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凉解毒、消毒排脓、去瘀止痛、防治胃肠炎等功能 。食用苦菜时,将它的根、叶洗净,可拌可炒可做汤,味道苦中带香,是解暑开胃的佳肴,而且对肠炎、痢疾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夏季出汗较多,不妨喝点带苦味的饮料,啤酒、绿茶、苦丁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
夏季养生小常识
人颅内的动脉血管对疼痛是很敏感的,在高温季节,运动劳作后头部易出汗,这时血管扩张,如果用冷水冲洗,有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发作时会有头发晕、眼发黑、呕吐的现象,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颅内大出血 。可见以冷抗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虽能解一时之急,却并非良策 。夏天气温接近人体的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汗蒸发为主,所以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1、热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2、洗热水澡: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 。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3、热水洗脚: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 。古人云:“睡前洗脚,胜似补药 。”夏季也不例外 。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4、喝热茶: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绝妙良方 。另外,加强耐热锻炼,提高体温调节功能,热适应能力增强,不但可增强体质,还可有效地防止中暑和其它热症发生.. 夏季养生之道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属火,而夏季的一个特殊阶段称之为“长夏”,又单属土 。夏季养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 。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 。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 。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
2、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照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人的睡眠会减少 。有睡眠障碍的人则更易加重,辗转难眠,或夜卧不安 。中医讲夏季宜“早卧早起”,顺应节气 。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适当的午休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整 。夏季早起进行适度的晨练,是最佳的安排 。
3、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 。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 。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
4、夏季瓜果丰富,可以多吃一些,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 。如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桂圆、荔枝等;过敏体质,慎吃芒果、菠萝等 。又常言:“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李子多吃使人生痰、助湿,甚至令人发虚热、头昏”;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椹、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