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文言常识50个 高考常考文言常识( 七 )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 , 听觉(声) , 嗅觉(气味) , 味觉 , 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 , 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 , 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 , 白描 。
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 , 借古讽今 , 用典抒情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 , 前后照应 , 问与答 , 卒章显志 , 总分 , 虚实结合 , (高考常考)过渡 , 详略 , 人称 , 设置悬念 , 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 , 表颜色的词 , 拟声 。
一、之 二、而 三、其 四、以 五、于 六、乃 七、焉 八、则 九、何 十、且 十一、若 十二、所 十三、为 十四、因 十五、与 十六、矣 十七、者 十八、乎 一、之 1.用作代词 , 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
作宾语或兼语 ,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 , 表近指 。
可译为“这” ,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 , 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 , 定语的标志 。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 可译为“的” , 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 , 补语的标志 。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 , 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 , 宾语前置的标志 。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 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 使之凑成四个字 ,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 无义 , 译时应省去 。
二、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 表示多种关系 。
①表示并列 , 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 , 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 , 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 , 未为迟也 。
③表示转折 , 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 , 相当于“因为 。
所以 。” 。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 , 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 , 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 ,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 2、用作代词 。
只用作第二人称 , 一般作定语 ,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 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 , 放在句末 , 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 相当于“罢了” 。
4、才 , 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5、即“何况” ,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而况石乎!6、不久 , 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 , 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 。
可代人、代事物 , 有在名词之前 , 作领属性定语 , 可译为“他的” , “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 。
一般代人 ,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 ,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 , 表远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