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跟别人进行社交,应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了 。上一篇文章 中,我开篇拿了个社交恐惧的场景来做例子 。没想到好多朋友在评论区表示: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样的 。
突然发现这么多「同道中人」,甚是欣慰 。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陷入社交焦虑之中呢?
在 中,我讲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因:高标准 + 预防焦点:我们总是想表现得非常好,认为这样才是一个理想的「我」该有的样子,不能出错,出错了就会破坏这个形象 。
正是这两点结合,使得我们一直活在一个高度的自我监控里面,从而使得「社交」这件事情,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的负荷和能量消耗 。
这就导致我们很容易把社交跟负面的感受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变成「习得性无助」,从而更倾向于采取回避策略 。
这个核心原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叫做「中心化效应」 。
什么叫「中心化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总是会把自己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别人会有跟自己相同的想法、感受和反映,从而无限放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 。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能力,叫做「心智理论」能力 。它指的是:我们会天生地「默认」别人拥有跟我们一样的心智,跟我们凭借着同样的想法、动机和意愿去行事 。
简单来说:看到一个东西,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就会下意识地觉得别人也会有一样的反应 。我们出于某种原因去做某件事情,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也是这样想的 。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一生中会遇到数不清的人,如果遇到每一个人,都要动用大脑的资源去「理解」的话,会给大脑造成巨大的负担 。因此,大脑进化出了「心智理论」能力,试图将我们自己的心智推广到我们所接触到的人身上,默认大家拥有同样的心智 —— 这可以大大节省认知资源 。
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一个结果:
我们非常重视自己,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也会像我一样重视我,关注我的一举一动……
但事实上,别人重视自己吗?重视 。但别人关注和重视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我自己」 。
所以,我把它叫做「中心化效应」,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智世界中,我们把自己放在最中心,一切信息都是围绕着「我」来组织的 。
那么,我们推己及人,就很容易认为,在别人的心智世界里,「我」也位于非常中心的位置……
这就是造成我们种种困扰的根源:别人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关注你 。在别人眼中,你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他对你的关注,就如你对他的关注一样 。
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叫做「社会认知错觉」:每个人都认为,我非常了解对方,我清楚地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 但事实上,你远远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了解对方 。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跟别人在聊天,想结束对话,但总觉得对方还在兴头上,贸然结束很不礼貌,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坏印象 。从而,哪怕自己不想继续说话了,也「被迫」继续陪对方聊下去 。
然而,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对方很可能也是这样想的……
根据这篇研究:当人们进行闲聊时,只有 2% 的谈话在双方都希望的时间结束;30% 的谈话在某一方希望的时间结束 。而在超过 50% 的谈话中,双方都被迫说了比想说的更多的话 。(Mastroianni et al.,2021)
甚至,哪怕是朝夕相处的伴侣,这个效应也一样存在:当参与者猜测他们的伴侣什么时候想要停止谈话时,64% 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猜中 。
所以,对话双方最常出现的情形是:两个人都想结束对话,但都以为对方不想,从而「不得不」继续礼貌地「配合」下去……
另一些研究表明:比起正襟危坐、毫不犯错的演讲者,听众会更加喜欢什么呢?是在演讲过程中犯了一些小错误的演讲者 。
比如:不小心打翻了杯子,PPT 播放错了,不小心讲错了几个单词……
为什么?因为这些小错误,会把听众从「理想的我」拉回「现实的我」,让他们感到台上的人跟真实,更像自己,从而赋予更高的好感和亲切感 。
所以,一个简单的小技巧是:当你陷入社交焦虑的时候,想一想,对方很可能也跟你一样 。
比如:
当你觉得自己表现不好,害怕对方心存芥蒂的时候,请记住:
对方很可能也在想「我是不是表现不好?会不会给他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推荐阅读
- 股市为什么会暴涨 股市为什么会有涨跌
-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想结婚了?
- 为什么一辉不是双子瞬不是双鱼
- 为什么扇贝要配粉丝 为什么扇贝要和粉丝一起做?
- 明明都是骁龙870,为什么行内人更推荐小米10S,而不是小米12X?
- 复仇者联盟5:钢铁重生 为什么很多演员拒绝漫威
- 12星座男生婚后为什么抓狂?
- 为什么不建议买扫地机器人 一个机器人多少钱
- 为什么星星灯亮久就不亮了
- 为什么自动挡需要P档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