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兔人最苦命的出生日,属兔忌讳几月出生( 二 )


种种因素相加,使汴京极易出现大疫 。“黑豆汤”治什么病?
宋代医学发达,且宋廷重防疫,设熟药所、惠民局、和剂局等,免费向施药 。故危机重重,未见大疫 。可进入战争状态,问题便凸显出来 。
汴京无天险可守,由外城、内城、宫城三层围墙构成防御体系 。金破汴京时,仅占外城墙,内城未陷落 。宋钦宗被骗到金营后,“诸城夜有金人下城虏掠者,亦为百姓掩杀甚多”,可见坚固 。
金兵第二次围汴京半年,城中生活艰难 。引发1127年春的大疫,《靖康要录》载:“人多苦脚气,被疾者不旬浃即死,目疾者即瞽 。”
古人说脚气,非今天的脚气(缺乏维生素B1引发的脚癣),而是 尰(音如肿),即“甚则痿,足萎不收,行善瘛(音如赤,意为),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肢)” 。可能是风湿关节炎,也可能是血吸虫病 。
有学者认为是斑疹伤寒,由老鼠传染给人 。围城期间,食物匮乏,“一鼠亦值数百” 。斑疹伤寒病程2至3 周,与“不旬浃即死”相 。斑疹伤寒死亡率达20%,战时多发,但患者发烧、面、浑身剧痛,且有皮疹,这些典型症状,史籍无载 。
据学者聂传平在《“靖康之难”中金军围汴造成的生态灾难》一文钩沉,为治“脚气”,当时有验方黑豆汤:“黑豆二合,炒令香熟,甘草二寸,炙黄,以水二盖煎其半,时时呷之 。”
黑豆、甘草能杀菌,但主要功能是补充蛋白质 。由此看来,所谓“大疫”应是营养造成的风湿性关节炎 。
《清明上河图》(局部)
汴京繁华终散尽
对北宋末年大疫,太学生丁特起记道:“自围闭,诸生困于齑(音如积,意为姜、蒜或韭菜的细末)盐,多有疾故者,迨春尤甚……自春初在学者才七百人,今物故者三之一,亦可骇也 。”由此推算,可能有30万人死亡(即全城人口的1/3) 。
这究竟是疾病造成的,还是饥饿造成的?可与3年后的情况相对照 。
金兵攻占汴京后,迅速退走,宗泽夺回汴京,并守卫了2年 。宗泽病死后,程昌寓继续守城,直到1130年,“京师(指汴京)甸内县犹为守,粮食乏绝,四处皆不通,民多饿死” 。同年,金兵再夺汴京,已是城中“强壮不满万人” 。
假设汴京失陷后,城中还留有60万人(即全城人口的2/3),则后来人口快速下降,应是饥饿造成的,其速度、规模并不亚于大规模传染病 。
可见,北宋末的汴京大疫,可能并非传染病 。
金兵再度占领汴京后,又转交给伪齐 。1137年,金废伪齐,第三次占领汴京 。1139年,宋金议和,又将汴京还给宋朝 。1140年,金兵毁约,第四次占领汴京 。同年,为避岳飞进攻,一度又放弃汴京 。直到岳飞退兵,金兵才第五次占领汴京 。
几方反复争夺,恶化了汴京的生态环境 。
据过汴京的南宋使者记载,已“京城(指汴京)外不复有民舍”“汴水断流……河益堙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城外的护龙河也被淤塞,“城壕填垒殆尽” 。
金朝汴京有三百万人?
金海陵王完颜亮(1149年至1161年在位)时,有意“千里车书一混同” 。1158年,下令“起天下军、民、工匠、民夫,限五而役三,工匠限三而役两,统计二百万,运天下林木花石,营都于汴” 。
重修汴京给环境带来巨大 。
北宋为修汴京,周边森林已被砍伐一空,到完颜亮时,只好去六盘山找大木 。六盘山离汴京甚远,“高深而阻绝,唐宋以来不能致” 。为将大木运出,金人建长桥十数里,再走水路,“运一木之费至二千万” 。
完颜亮时,金朝内部矛盾已白热化 。金初期皇位传承是兄终弟及制,君臣关系相对平等,转为父死子立后,叔辈权力受限,引起不满,遂有“金以儒亡”之说,意思是金朝倾向儒家,致精神文弱化,国力中衰 。
据《元史》载,忽必烈曾就此问名臣、在金国当御史台掾的张德辉,张说:金国宰相中有一二儒生,其他都是女真贵族和武将,论及大事,从不让儒生参与 。儒生提三十条建议,只采纳一条,这怎么能说是“金以儒亡”呢?此论得到忽必烈赞同 。
完颜亮虽重修了汴梁城,但连年征战,河南已是一片荒野,根本养不活一座大城 。汴梁城中也比较荒凉 。
那么,金末汴京大疫的记录就很值得怀疑 。
根据史料,至少90万人死于,而第二年汴京投降时,有147万人,而大军攻城16天,据说城内外死亡百万人,则1232年时,汴京人口竟多达350万人,这怎么可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