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图片手抄报 汉字的演变( 三 )


1.大篆字体特点
大篆字体是西周时才出现的 。大篆字体有两个特点:一大篆字体随着发展和变化逐渐和事物的形状不是很相像了,这为现代汉字奠定了基础;二、大篆字体写起来很简单流畅 。
2.小篆字体特点
小篆字体是带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使用的汉字形式一直到西汉末年时期 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篆的特点:小篆字体在远处看呈长方形,每一笔每一画都力求横平竖直 。除此之外,小传还很讲究字的对称,包括字的左边和右边的对称和上边和下边的对称,它非常力求运笔的顺滑流畅。
隶书:隶书的特点主要有:
1.字形稍扁,呈现出一种左右分展的趋势 。字形由内向左右两边展开 。
2.笔锋藏匿于字体的结构当中,收燕尾 。
3.笔画直立,没有小篆的圆润,字形呈现出一种方形的状态 。
4.在写隶书的过程中,笔画转承起伏比较明显,有粗有细 。
楷书:1.字体端正2.笔画工整3.结构之间没有连接,一笔一划都是独立的
4.书写起来较慢 。楷书不会像草书和行书一样笔画之间会有连笔,而且楷书对提笔和顿笔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写字的速度会放慢来保证其字体的规整 。
草书
草书的种类诸多,分别是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 。草书的主要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书写的草率、简约、自由、笔画连贯,书写流便迅速,其形态比其他任何字体更活泼灵动 。具体而言,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特征:
1.点画简:化繁为简,点画相连是草书的主要特点之一 。草书行笔快捷,主要在于简化和连笔 。所以草书点画之简体现在笔画省减上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一般两笔以上的笔画往往一笔带过,相邻字之间笔画可以借用,以及对不易处理的点画进行合理化变形等 。其次,草书点画之简还表现在草书符号的广泛应用上 。草书符号是约定俗成的一种替代草书偏旁部首或整个字的简单符号,是草书特有的与该字正体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简单写法 。草书符号的运用,使草书书写大大减化 。此外,对于大草、狂草,往往还表现在对具体笔画书写的简化,如书写时常常省去了藏锋、回锋等修饰性因素 。
2.结构活:我们并未发现有关草书结构的具体法则,原因就在于草书结体的灵活多变,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定 。当然,草书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穿插避就"、"向背揖让"等规则,但要灵活得多,也丰富得多 。特别对于大草,常常多字连绵在一起,单个字的结构部分或完全打破,形成一组字的“结构单元″ 。可以说,草书结构最不拘一格,完全摆脱了“四平八稳″的楷书结字原则,形成了生动活泼、奇险多变的书体面貌 。
3.章法:草书相对于其它书体动感更强烈,更鲜明,章法更富于变化 。一方面,字距、行距都力避平均单调,打破局部平衡,打破横成行、竖成列的一般章法模式 。特别对于大草、狂草,忽而密不透风,忽而疏可走马,气势连贯,血脉不断,在变化中求统一,给人以摇曳生姿、气势磅礴的运动之美 。另一方面,章法变还表现在墨色的丰富上 。通过墨色枯湿浓淡的对比,增加虚实的反差,从而形成气象万千的笔墨效果 。其他书体有时也讲究墨色变,远不如草书运用得普遍 。
行书:
1.笔法多变:行书的用笔与楷书大同小异,但由于行书的书写节奏比楷书快 。下笔、收笔、转折多顺势而为,灵活多变、各有千秋 。其主要表现在藏露结合,露锋居多 。如“列”;方圆兼备,圆笔为主,如“觞”;提按明显,节奏感强,如“亦”,“足”等 。
2.活泼有神:写楷书,一笔一画,起止分明 。而写行书的节奏比楷书要快,往往会随着笔势很自然而然地带出一些附钩或者连接前后笔画的牵丝 。但由于这种附钩或牵丝的呼应和牵引,反而加强了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贯气有神 。如“是”、“能”、“无”、“茂”等 。
3.书写便捷:楷书笔画一笔不苟,横就是横,竖就是竖 。而行书为了书写便捷和美观,对楷书的某些笔画或某些部位可以进行简省或变化 。或以点代横,或以点代竖,或以点代撇,或以点代捺 。如“老”、“竹”、“流”、“未”等 。
4.结体多姿:结体多姿又是行书的一个特点 。工整的楷书也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大小雷同”,更何况是书写自由、活泼有神的行书 。行书往往打破了楷书的横平竖直,端正平稳的严整性 。
【汉字的演变图片手抄报汉字的演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