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图片手抄报 汉字的演变( 二 )


4汉字的演变过程一、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大篆(秦) 小篆(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
二、关于汉字
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
2、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
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
5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汉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主要特点:
甲骨文: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细瘦、笔画多放折等 。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
金文: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 。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 。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 。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 。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 。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 。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更高一品,其拓本摹本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
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篆书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篆书形状比较细瘦,讲求每个字都横是平的,竖是直的 。每个字大小的形状都比较的平均,大小非常的和谐 。形状从远处看上去是一个竖着的长方形,但是篆书书写起来非常的慢,效率很低 。篆书是一种形状非常像所描述事物的字体,即是一种象形字体 。篆书包括大篆字体和小篆字体 。篆书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的发展和变化,代表人物有秦时的宰相李斯 。篆书作为一种古代的汉字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