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案,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 三 )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 。
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
3经典古诗词设计意图1.怎样设计“中华经典诵读,诗词歌赋创作”的主题班会
大体来说,需要三大阶段:
之一部分:前期准备及现场布置阶段
确定主题后开始现场布置,可用到的材料包括:黑板报、课桌排列,笔纸准备 。为了炒热氛围,可适当 *** 红字大字副,表明主题,也可悬挂气球彩带 。若是茶话会性质,可准备零食和水 。若是比赛性质,可设立奖项,如1.2.3等奖,优秀奖等,准备奖品,如本子、笔等 。
第二部分:现场彩排阶段
确定主持人,撰写主持词,确定创作主题,确定串场节目,确定时间及记录人员 。
第三部分:现场阶段:
具体流程可参阅:
1、主持人开场白
2、导师致辞(可省略)
3、分组、命题阶段(鉴于诗词创作水平,建议进行分组创作)
4、正式创作阶段
5、评奖阶段
其中可穿插节目诸如:
1、诗词自创联句活动
2、成语接龙活动
3、击鼓传花(接受花者要起来背诵一首喜欢的诗词)
以上,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我
另外,你这个主题班会的定位不是很明确,参与人群也没说明,若要翔实方案,应先落实参与人群与主题,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
2.四年级之一课的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之一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 。
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 。
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 。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之一个层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 。
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二、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
“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 。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 。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
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
《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 。
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 。“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 。
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 *** 识字,理解词的意思 。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