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腹经纶气自华是谁的诗,满腹诗经气自华什么意思?( 二 )


⑹囊空不办:语出《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 。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 。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寻春马:唐代新科进士有头簪鲜花,骑马踏春的习俗 。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写此事 。
⑺择婿车:唐代科举风俗,放榜那天,新科进士要在曲江宴会,公卿门阀之家常常装饰车马,前来选婿 。这句暗示董传尚未娶妻 。
⑻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
⑼诏黄:诏书 。因诏书是用黄麻纸书写,故称 。字如鸦:常指乱涂或书法拙劣,这里指诏书上写的黑字 。语出唐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
【白话译文】
平日里穿着粗制的丝织品和粗劣布衣,所有学问都在胸中气质高雅光彩夺人 。
厌倦了陪伴着老先生过清淡的苦日子,立志要跟随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
口袋里没钱就不去置办那些高头大马,只用眼睛看那目不暇接的"择婿车" 。
高中皇榜时就可以向世俗的人夸耀了,诏书上如鸦黑字一定会写着你的大名 。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是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时创作的一首留别诗 。一说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 。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董传曾与之交游 。两人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文,相知甚深 。苏轼深感年轻的董传不但诗才出类拔萃,而且善于论诗衡文 。对于董传的学问与诗才,在《上韩魏公一首》中,苏轼曾有较高的评价:"其为人,不通晓世事,然酷嗜读书 。其文字萧然有出尘之姿,至诗与楚词,则求之于世可与传比者,不过数人 。"遗憾的是,董传终身布衣 。因此,此次临别苏轼作此诗以祝愿并宽慰董传 。
【作品赏析】
此诗称许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皇榜得中 。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 。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一开端,就吟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经典地阐释了读书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 。"粗缯大布",说明董传家贫,穿不起一般读书人穿的绫罗绸缎,同时,也说明董传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诗人这样描写董传,不是嘲笑他的贫穷,而是真诚地赞美董传宁肯吃得差、穿得差,也要读好书、力求上进的品性 。"襄生涯",形象地把董传的清贫之态描写了出来 。尤其是一个"裹"字,极其传神,也极有画面感,生动地刻画出穷人家的男儿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依然热爱读书的形象 。"腹有诗书",诗人自己热爱读书,对读书的用途自然理解深刻,所以,这四个字意在说明一个人的高雅气质来自哪里 。"气自华",原来,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够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华丽气质 。"气",即"气质",是一个人由内及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高雅举止 。"华",是一种只能由自身修养而来的气质,一种无法复制或模仿别人的高责而华美的仪容仪态仪姿,一种让别人一看到你,就会觉得你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这是一种由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这种气质,与金钱和权力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你所掌握的知识把你洗练出来的一种儒雅之气 。"自"是全句的重心所在,它强调华美的气质是由自己修炼而来,是你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它把"腹有诗书"和"气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了,使得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同时进步阐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无论一个人多么贫穷,只要他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终将会变得精神熠熠、气质非凡 。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赞美董传安贫但追求上进的品质,说明董传是一个有高远志向的人 。"厌伴"与"强随"相对应,"老儒"和"举子"相对应,"烹瓠叶"和"踏槐花"相对应,通过这种两两对应的比较,来说明董传一心向上的阳光心理 。同时,"烹瓠叶"借用《诗经·小雅·瓠叶》的典故,更加形象地描绘出董传渴求新知识的愿望 。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虽然使用既诙谐又真诚的语言,劝慰自己的朋友董传,贫穷并不会影响到你高中皇榜,只要能够进士及第,你不用骑着高头大马,一样会被有权有势人家的姑娘相中 。"寻春马",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说明一个人一旦登科,即便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也会很容易就会被人们发现,再一次强调读书对于一个贫家子弟的重要性 。"择婿车"借用王定保在《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中记载的唐代进士放榜的当天,公卿家凡是有待嫁女儿的都倾巢而出,满城观看,选取佳婿,以此鼓励董传积极进取,同时也描绘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状态,人们普遍对读书人认可度较高,整个社会对"科举"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读书人的评价标准就是"进士及第" 。"眼乱行看",尽管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社会现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