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高中一年级语文名师教案( 九 )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
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工牛“‘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法,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 。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教案5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 。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 。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 。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 。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 。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 。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 。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 。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 。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