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高三语文学习方法必看技巧( 二 )



一、调适心态
尽管同学们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其原因主要基于同学中普通存在的两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 。语文的学习好比在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水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 。
2、认为语文考试完全靠碰运气,与平常的学习用心程度无关
态度决定高度 。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树立了学好语文的信心,下面所讲的学习方法才能对同学们发挥作用,才能学好语文 。
二、四个坚持
1、坚持阅读

放弃了阅读,也就放弃了语文 。朱熹在《观书有感》里说,“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知识大多从阅读中获得,没有了阅读,你的语文就成了一潭死水,而且是一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减少变质的死水,那结果一定是语文学习的失败,你的语文最终成了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
我的建议是,我们每天起码要读半小时,读的内容要多样,背几句古诗名句,读几篇精致散文,看几篇高考优秀作文,浏览一下报纸杂志 。隔两天细细鉴赏一首诗歌,隔三天认真精读一篇古文或看一篇文学类、实用类的文章,当这样的阅读成为习惯,何愁语文学不好 。
当然,阅读要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精读是基础,也就是必须把文章读懂读透,是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化为己有,信手拈来,灵活运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泛读是拓展,面越宽,见识就越广 。没有广泛的涉猎,就没有开阔的视野,更没有深刻的认识 。精读是求“深度”,泛读是讲“广度” 。“深”“广”结合,语文的功底才扎实,语文能力才能形成 。
2、坚持积累
高考涉及了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个标点,没有一样可以轻忽,没有一样可以轻易掌握,都需要下苦功夫,尤其平常我们要注意点滴积累 。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高三阶段,需准备一个基础知识的摘录本 。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
(2)写作材料的积累 。要准备好一本材料摘录本 。平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 。那么,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的例子呢?一般来说,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这些例子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 。它的内涵(角度)越开放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能以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碰上不同的话题却可用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论述时,围绕这材料的和话题吻合哪一侧面展开论述便可 。如项羽既可以说他的英雄气概也可以讲他的刚愎自用,还可以说他儿女情长对爱情的忠贞等等 。在积累材料时还要注意你的材料的多样性,尽可能地涉及不同领域、涉及古今中外,涉及社会生活、科技、财经等方方面面,还要注意它的新颖、别致,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当这样的材料准备到20个左右,高考时无论它要我们写什么作文,基本上都不会无话可说,无例可举 。
3、坚持写作
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除了上文提及的积累材料和坚持阅读之外,还需要做到的就是每天都要坚持练笔 。俗话说,打不离手,唱不离口 。齐白石一天不画画就感觉异样,我们写作也是如此 。是每天都能写一写,长短不限 。如我们晚上看了新闻之后有感而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可以有感而发,偶尔心灵的触动有感而发等等 。但不论怎么写,都应从应试作文的角度来考虑,如加快写作速度,锤炼语言,为自己的高分多增加一些砝码 。
4、坚持做题
有杂志曾登了这样一则消息,说有某位人士拿语文考试卷在四类人中同时进行了测试,这四类人是:杂志编辑、主攻中文的大学教授、高三语文教师、高三快毕业的学生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成绩的是高三学生 。难道真的是大学教授、杂志编辑的实际语文水平比不上高三学生?我看未必 。其主要原因是高三学生正经历着题海战术,熟能生巧了,而编辑和教授们没有练过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题海战术这方法虽有点不科学,却是不得不用的 。否则,即使你有很高语文水平也未必考得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