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双循环” 发展动向( 二 )


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
构建新发展格局,找准定位,只是第一步 。在这四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三省一市发展的各种“绝活” 。
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对完整,市场潜力巨大.....长三角的很多优势都是靠“独门绝技”实现的 。
三省一市都有“独门绝技”,但更难得的是,这些“独门绝技”正在被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
资源要素集聚地上海是“利剑出鞘”的平台——上海将在长三角搭建平台、唱戏,充分发挥资源要素集约优势 。
毕竟还是围绕着“龙头”这个词 。无论是中国联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进口博览会,还是将长三角科技创新力量连成链条的G60科技走廊,还是为长三角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底层支撑的长三角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验分中心,都被视为上海发挥引领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平台 。上海搭建的平台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某高速公路G60科技创新走廊出发,沿线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外保温、内扬长避短”,逐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自由对接,共同做大产业蛋糕 。
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G60科技走廊9个城市GDP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15,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12;市场主体805万,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万多家,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三分之一,科创板上市企业47家,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 。
大平台孕育小平台 。在G60科技走廊上,相关产业优势区龙头企业发起成立多个产业联盟,催生了长三角一个又一个产业高地 。
江苏,产业“出芽似龙”,提出发挥江苏作为国内众多产业的起点、连接点和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通道的优势 。尤其是制造业 。2020年,江苏展现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产业链成效显著,9个集群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占全国的1/5 。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产业协同,那就是企业家 。去年6月,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正在孕育一条又一条产业链,这些产业链将成为长三角拓展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筹码 。
“产业链联盟可以将各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点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同领域、跨领域的双重协同发展,通过企业间的相互促进,推动整体产业链做大做强 。”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轮值主席南存辉说 。
浙江的优势在于开放和市场,“两剑合璧” 。出海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无论是宁波舟山港,还是宜信欧洲,都是浙江新发展格局中的“长板” 。浙江锚定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提出建设全球投资避风港,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
广阔的市场是基于浙江人的收入水平 。2020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元,比上年增长2498元,首次踏上“5万元”台阶,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是消费的前提 。20世纪60年代,日本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基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浙江发达的数字经济也让浙江成为消费场景应用的“先行者”,可以抓住机会培育新的消费市场 。
开放和市场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在增长 。前者体现在自贸试验区的联动上 。2020年11月10日,研究院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战略入股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签约仪式在舟山举行 。这被视为浙江自贸试验区与上海联动的重要突破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正在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寻求更多合作 。
后者体现在长三角统一大市场的打造上 。去年8月26日,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在嘉善召开 。会上,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签署了7个重点合作项目 。起源于浙江,在三省一市联合推出的“满意消费长三角”加持下,一个能让消费者安心的长三角大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
安徽将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严打” 。当时,安徽苦心引进的中国科技大学成为其崛起的最大力量 。近年来,科学技术部出现了许多高科技公司,如科大讯飞和国盾量子 。下一步,安徽还将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打造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事实上,科技力量的联动已经成为长三角的常态 。2019年底,由江苏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主办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在苏州成立 。通过三年左右的建设,研究院将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聚集一批发挥尖顶效应的科技人才,攻克一批材料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在先进材料多个领域形成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满足新材料产业重大创新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