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末高三地理课程教学总结( 三 )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做到超水平发挥 。以下是我个人在高三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1、整理常考知识点,理清思路、方法 。强调学生记忆 。(以大气运动为例):
通过作大量的高考题,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主要考查:大气环流、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特点、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 。学生的困扰——不懂得如何答题 。①如问某一地区受何种大气环流的影响,学生根本不知什么是大气环流 。②问两地气温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的判断 。④气候类型的判读 。这些题目不懂得回答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自以为是,上课听得懂,课后没有认真复习,说白了就是没有背一些基础知识;没背方法、规律、原理;没有进行归纳总结 。针对以上问题归纳以下内容:
①大气环流包含:气压带风带、大气活动中心、季风环流 。作这种题目的时候要有个先后顺序,先考虑季风环流——如题目中的位置若在大陆东岸 。其次考虑正常的风带 。
②气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地面的热源是太阳辐射 。因此地面的气温主要和下垫面、太阳辐射有关 。因此两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和下垫面 。只要学生了解知识点的本质,遇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
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的判断:对于这一点学生必须掌握大气的热力状况,地面与太阳之间隔着大气,因此必须考虑大气的厚度(太阳高度角和海拔高度),密度(天气状况)④气候类型的判读:根据气温、降水柱状图进行判断---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 。
2、强调学生对知识点要进行记忆,不能只停在听听,没有落实:
对于这一点学生往往没办法做到位,必须采取一些措施:
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开学初利用课间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场落实,记忆 。而后考试,让学生得到甜头;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小测 。
3、练习:
教辅材料的练习题不多,平时根据需要增加相应的题量 。对于练习题,很多学生只停在作作而已,其实要真正提高能力,要做到对于练习题的知识能迁移到课本相应的知识,并深究其本质问题,且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于记忆 。对于那些某部分比较差的学生,则要强调他们买一些练习题,利用星期天的时间,集中1---2小时的时间进行做题,要不屑一顾,不会做也要硬着头皮做下去,一段时间后,进行归纳总结 。应试能力肯定会提高 。
4、讲评:
常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这需要平时常和学生沟通、交流 。讲评时对一些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横向、纵向进行比较 。并构建知识框架 。
5、批评与鼓励:
了解学生的个性,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平时的考试情况和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批评或鼓励 。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好,并不是一星期,两星期的事,也并是用一层不变的方法可达到的 。需付出持久的努力 。以上是我个人在高三年教学总结 。
学期末高三地理课程教学总结4
时间过得真快,本学期我任教高三年(12)和(13)这两个文科班,首次接触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回顾本学期高三地理教学工作,心中有许多感慨,一学期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也成长了许多,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
一、在教学方面
1、备课:为了把课备的更全面,更深入,每节课我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教参上的,网上的 。综合教材,资料,练习以及高考信息来备课;充分考虑学情、研究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状态,课前利用各种空余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各阶段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对前面的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如知识点是否讲清楚,哪些内容还需要补充,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讲学生更容易理解等等 。
2、上课:抓住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把课本的知识重点学完,把难点剖析清楚 。及时把重点、难点巩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处理一些空间性强、理论性强、区域性强或综合性强的知识点时,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注重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三复习课的每节课容量都是很大的,涉及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非常多的,从我的角度而言,我总是强调:讲清楚、说明白,注重条理、高度概括总结 。并及时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和掌握 。
3、作业批改:坚持全批全改,通过作业、练习的批改,寻找学生的知识缺漏,经常利用课间操、下课期间、自习课等课余时间及时找学生面批,及时反馈并加以辅导 。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反馈给学生改正,使得教学过程逐渐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每课都有作业,每星期都有练习卷,并且及时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方面,我和杨志川老师分工出了几组选择题专练和综合题专练,一周练一组选择题和一道综合题,让学生在课后研究探讨,然后利用课前几分钟或自习课讲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