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 , 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 , 假如你来到这里 , 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学生大胆想像 , 尽情诉说 。)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 ,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 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
1.渔人入山后 , 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 ,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
成了鲜明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 , 战乱频繁 , 生灵涂炭 , 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
作者明写桃花源 , 暗里却在讥讽现实 , 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 民风纯朴 。)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 ,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 , 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 , 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
6、村人“皆叹惋” , 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 , 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 , 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 , 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变化而叹惋 , 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 , 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
1.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 , 但“寻向所志”“遂迷 , 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 , 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 , 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 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 , 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 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 , 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
2.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 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 , 也高兴得想去探访 , 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 , 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 增强了表达效果 。)
3.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 , 线索清楚 , 重点明确 , 详略分明 。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 , 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 , 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 , 则写得清晰简略 。
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
(情节的曲折、跌宕 。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 , 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 , 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 , 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 , 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 , 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 , 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 , 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 , 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
推荐阅读
- 优秀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简短 优秀教师个人心得工作总结
- 一旦有辞职念头就干不长了吗
- 2018最新个人工作计划 最新个人下半年优秀工作计划
- 清明节踏青的高三600字优秀作文
- 端午节包粽子优秀作文400字左右 端午节包粽子优秀作文600字初三
- 医药销售代表辞职信
-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的修辞手法 敲成玉磬穿林响的修辞手法
- 面试时问你为什么从上一家公司辞职怎么说? 怎么回答呢
- 假如自己开家店优秀作文范文
- 八年级数学教师优秀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