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心得50字 儒林外史名著读后心得5篇】《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 。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 。”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
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 。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 。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
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 。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
儒林外史名著读后心得4
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文学素质十分丰富 。他学习认真、刻苦,头脑聪颖,不读死书,但却屡次科举不中 。出身于清朝的他,潜移默化地对那个时代的亲身感悟,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被扣上“吝啬”这个别名的严监生 。
两年前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手捧着课本,边来回踱步边瞄着课本,照着一行一行字念着 。教室里,我们听着老师讲解的吴敬梓描写的严监生,时而交头接耳谈论,时而捧腹大笑 。依稀记得老师在点评严监生的片段时提到过,本文字里行间,每句话,每个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体会出严监生吝啬的性格,但全文都没有出现过“吝啬”二字 。
这几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对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再去品味严监生的片段,也不难想象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番场景了 。
严监生在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不为钱,不为地,就只是为了那区区两茎灯草!恐浪费了油 。直至赵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气 。这一个行为实在是让读者哭笑不得 。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烂在仓库里了 。这种行为往好的方面说可以是节约,但更好的表达方式应为“吝啬”,似乎更合理 。
吴敬梓靠一行行生动的文字构造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画面,为了一盏灯茎,他居然始终不忍这么咽气,让读者瞪大了双眼 。
中国的科举制发源于隋朝,流传了好些年 。不知多少人,因为一次中榜,顿时将自己封闭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压力一股脑全倾倒了出来,为了能选上官而盲目跟随大众的脚步必然是错的 。
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谁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着名利而生活着 。有时,我们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寻到严监生的影子 。我一直朝着自己所渴望的目标奔跑,即使目标达成,会不会抱怨,会不会变得贪婪了呢?
书中也有这样一位人物,开篇的王冕,他也天资聪颖,不愿交朋友,当然也反对世俗,最后逃往山中,隐姓埋名,认为那儿才是所属他的人生观点,与严监生大相径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
推荐阅读
-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心得8篇
- 2022儒林外史感想与收获
- 2022儒林外史读书心得10篇
- 大学真的很轻松吗读后感 大学真的很轻松吗?
- 优秀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简短 优秀教师个人心得工作总结
- 骆驼祥子500字读后感初一 骆驼祥子500字读后感10篇
-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读后感800字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读后感
- 一生的计划读后感500字 一生的计划读后感
- 内在动机读后感800字 内在动机读后感
-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200字,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200字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