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调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脱离日常( 二 )


原因>>
劳动教育被家庭“弱化”
事实上 , 绝大多数家长、教育者都明白 , 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重大 。那么 ,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自理能力却越来越差了呢?其实 , 这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
首先 , 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首先来自于家庭 , 但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 , 家长习惯“过分代劳” , 溺爱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 还严重挫伤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部分家庭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 有的甚至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相互比较的资本 , 因此 , 家长们愿意花钱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 , 却很少想让孩子劳动 。
其次 , 由于升学率、优秀率、高分率等“指挥棒”的客观存在 ,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个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在现在的高考机制下 , 高分成为许多学生升学最重要的门槛 , 其实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学习过程 , 但是学业压力确实存在 , 逼孩子念书也是迫于无奈 。”教育人士胥先生表示 , 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 , 每天一大早就去上学 , 下午放学回家吃完饭又马上要去补习 , 晚上8点多才回家 , 哪有什么时间做家务 。此外 , 在不少学校 , 劳技课的专职老师很少 , 一般采取临时或 *** 的形式 , 比如由美术老师、体育老师兼任 , 或者快退休的老教师担任 。“因为老师一直在更换 , 培训工作的开展也相对困难 。”

中小学劳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调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脱离日常

文章插图
探索>>
应让劳动成为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必修课
吉林省教育学院小教部主任赵士英多年来一直关注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 为了帮家长转变观点 , 促动孩子多做家务 , 赵士英常给家长们讲两组数据: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 , 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 , 犯罪率为1:10 , 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 。一项关于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1.2小时 , 韩国0.7小时 , 英国0.6小时 , 法国0.5小时 , 日本0.4小时 , 而中国只有0.2小时 , 即每天仅12分钟 。
“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 , 我们应该借鉴 。”赵士英说 , 法国、芬兰、日本等国家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 , 对劳动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 从小教育学生们学习熨烫、缝纫、修理等技能 , 让劳动成为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必修课 。“劳动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生存能力 , 还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指数 。考试成绩并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能力 , 要更看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 , 这才是着眼于整个幸福人生的教育观 。”赵士英认为 , 将劳技课变为必修课 , 纳入升学考核 , 是在素质教育上与国际接轨的体现 , 也能改掉一些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毛病 。
建议>>
希望教育部出具更加详尽、可供操作的细则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 , 关注学习成绩绝不是回避劳动的借口 , 劳动教育应该坚持 。”具体措施上 , 赵士英建议 , 一方面 , 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 锻炼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提升其劳动意识;另一方面 , 校外劳动也应受到重视 , 例如各色夏令营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意识 , 更有利于纠正“学习与生活脱节、与劳动脱节”的偏差 , 让劳动能力也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 , 让学生尊重劳动者 , 重树“劳动光荣”的意识 。
据了解 , 虽然当下的机制仍以分数为主 , 学校、家庭只重视分数而忽略能力 , 但这两年这种情况也在慢慢改善 , 家长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越来越重视 , 明白学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只有这样 , 才能适应新社会 , 学校的老师也常常教育学生回家多做力所能及的劳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