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中国传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时下女子的地位则成为新文化、新伦理、新文学先驱最为的话题 。与一般意义上的反传统没有什么两样,《新青年》派的人物同样是借助外来思潮的星星之火点燃同仁的燎原思绪 。在《新青年》登了半年广告征集关于“女子问题”的文章而寂然无声后,周作人便翻译了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 。虽然文章中还是以”他”称呼与谢野晶子,但要为女性寻找一席之地,并让“他”与“她”并行不悖的目的却是非常明确的 。
《贞操论》意在说理:“倘这贞操道德,同人生的进行发展,不生抵触,而且有益;那时我们当他新道德,极欢迎他 。若单是女子当守,男子可以宽假;那便是有抵触,便是反使人生破绽失调的旧式道德,我们不能信赖他,又如不能强使人人遵守;因为境遇体质不同,也定有宽严的差别;倘教人人强守,反使大多数的人,受虚伪压制不正不幸的苦;那时也就不能当作我们所要求的新道德 。”对执意寻求新道德的“新青年派”同仁来说,男女的各占半边的“半边天”意识已经为“她”的到来作了厚重的铺垫 。
接着,胡适的《贞操问题》在《新青年》5卷1号上发表 。胡适进一步发挥了“一对一”的男女贞操观念:“贞操不是个人的事,乃是人对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双方面的事 。女子尊重男子的爱情,心思专一,不肯再爱别人,这就是贞操 。贞操是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一种态度 。因为如此,男子对于女子,也该有同等的态度 。若男子不能照样还敬,他就是不配受这种贞操的待遇 。”随后,鲁迅的《我之节烈观》等文章进一步将这一讨论深化 。
1919年4月15日,《新青年》6卷4号在扉页上以“新青年采访人员启事”的名义发布《女子问题》公告 。公告认为,一切社会问题、家族制度问题无不与“女子问题”有关,所以女子问题乃是今日社会的一大重要问题 。为了让男子“越俎代言”的局面成为过去,女子教育、女子职业、结婚、离婚、再醮、姑媳同居、独身生活、避妊、女子参政、法律上女子权利等,都需要一一重新评估 。
可以说,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是当时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女权”形势下,具有思想史意义的“她”字呼之欲出 。
第二个背景是,“她”字的提出还与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大量翻译外国著作有关 。应该说,这也是在“五四”浓厚的开放意识下长成的硕果 。早在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马礼逊、罗存德等人就已经意识到了英文he、she、it与汉语的对接问题 。早期的白话文,“他”“伊”“他(女)”都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混乱的书写方式给译文和白话文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 。外来语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he、she、it)是分阳性、阴性和中性的,随着性别不同而用词有别,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这种分别在当时的汉语中却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汇,“she”和“it”难以对译 。译文较多的日文也遭遇这种尴尬的情形 。
翻译作品的骤增也使得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愈发混乱,因此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亟待规范和丰富 。
在1918年8月之前,刘半农就私下与友人交换过意见,至少周作人就是知情者之一 。所以在1918年8月15日的《新青年》5卷2号正值讨论男女权利平等的高潮之际,周作人翻译的瑞典作家AugustStrindberg的小说《改革》发表了,译者在译文前特别加上了一段关于“中国第三人称”的说明,将刘半农“造‘她’”的大胆构想公之于世 。
新青年同仁合影 。左一为刘半农 。资料图片
当时围绕“她”字的论争
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 。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10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所以的确是大仗 。”
周作人在将刘半农的构想公诸于世后,一时引起许多争议 。而提出异议的人中,周作人就是其一 。他在《改革》一文的小序中提起刘半农的构想后,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j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 。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了 。现在只怕‘女’旁一个‘也’字,印刷所里没有,新铸许多也为难,所以不能决定用他;姑且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来代” 。
推荐阅读
- 女生给你发112 13921是什么意思
- wifi怎么登录认证 wlan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举字部首是点 举的部首是什么
- 葡萄干保质期一般是几年
- 鳕鱼蒸多长时间
- 熬的草莓酱吃起来有怪味是怎么回事
- 生鸡蛋摇晃里面有晃动是不是坏了
- 曼地亚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的区别,曼地亚红豆杉好还是南方的红豆杉珍贵?
- 宿根福禄考花几月种植,宿根福禄考是多年生吗
- 浏览器无法打开网页是什么原因 浏览器显示不正常的解决方法